80年过去,今天让我们深刻缅怀魏特琳女士

2021年05月14日 16:33:03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负责人明妮·魏特琳女士逝世80周年。

  明妮·魏特琳,美国传教士,中文名华群。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难民营,她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保护了无数女性免遭日军侮辱。临终前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没有双亲,没有子女,没有家庭,她被弟弟就近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Michigan)的雪柏得镇。墓碑样式如她所愿,墓碑的最上方刻着“金陵永生”四个大字。

雪柏得镇的魏特琳墓地

  南京大屠杀给明妮·魏特琳造成的心理创伤远远超出了其它安全区负责人或难民当时的预料。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在成为神话的传奇背后,是一个精疲力竭的女子,她再也没有从每天接触日军暴行所带来的情感和身体创伤中恢复过来。Minnie Vautrin(明妮·魏特琳)是她的英文本名,但其实当时的人们更习惯称呼她为“华小姐”或“华群女士”。不难看出,“华群”这个中文名正是她姓氏Vautrin(魏特琳)的音译。入乡随俗多年,无论她自己还是周围其他人,大家似乎都已经不觉得她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所以平时“华小姐、华小姐”地叫起来总是那么朗朗上口。至于Minnie Vautrin(明妮·魏特琳)广为人知并且再也不会被历史遗忘,那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1886年9月27日,她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Illinois)的西科尔小镇。明妮·魏特琳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

  她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勤奋勇敢的个性。为争取大学教育,青少年时期她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打工挣钱。1912年(民国元年),26岁的她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寻找机会。初到安徽,见女子多不识字,便矢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并亲任校长。1918年秋,她投身金陵女子大学。从此,她的生命就与金陵女子大学就与南京城血肉相联,再也不能分割!

魏特琳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从1919年到1951年,共有吴贻芳、徐亦蓁、严彩韵、刘恩兰、鲁桂珍、王明贞、胡秀英等999位新女性次第走出金女大,人称“999朵玫瑰”。

1923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新校园

  当魏特琳出任金女大教育系主任及教导主任时,未来的女教育家、金女大校长吴贻芳还是三年级的学生。吴贻芳和其他同学一样,很快便喜欢上这位聪明能干、勤恳踏实的新教师。由于学校还处于草创阶段,连校址都没有固定,教职员工一共不过10余人,却要负责50多个学生的学识、品行、修养以及零零总总的生活细节……而魏特琳女士似乎天生就是教育家,学校的琐碎事务非但没有让她厌烦,她反而干得津津有味。中国需要教育,而她,愿意献身中国的教育。她坚决主张有志从事教育的大学生应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并熟悉至少一门中学课程。然后还得经过实习,方可获得从教资格。在她的倡导下,女大附属中学应运而生,按照她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实践。

  魏特琳女士对学校的赤诚、对事业的执著、对民众的深情,无形中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慢慢丰富了金女大的内涵。”魏特琳把“厚生”精神溶入了自己的血液。

1924年的金女大

  经过20多年荜路蓝缕的建设,金女大终于初具规模:在前清著名文人袁枚随园160多亩的土地上,矗立起3栋教学楼、5栋宿舍楼,以及一座图书馆、一座大礼堂、一座小医院。雕梁画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与简洁明快的西洋式园林布局的巧妙组合,使校园名闻遐尔,有“远东最美丽的校园”之称(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魏特琳在金女大

金女大校园一景(摄于南京大屠杀前)。园中的菊花是魏特琳率园丁种植的

  然而谁也没想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了中国。从当年8月15日起,日军飞机便轮番轰炸南京。隆冬腊月,强劲的日军更向首都疯狂逼进。情况万分紧急,校长吴贻芳权衡再三,决定迁校四川成都。能带的都尽量带了,可校园怎么办?教学设备怎么办?就在这时,魏特琳挺身而出:“把学校交给我吧!金女大是美国教会学校,而我又是美国人。”

  吴贻芳含泪与自己的恩师相拥而别。没有誓言,没有承诺,没有叮咛,没有嘱托。但是有良心,有正义,有信任,有依赖,还有生命!

  魏特琳与工友联手制作了一面超级巨大的美国国旗,期望醒目的星条旗能帮助金女大在连天炮火中化险为夷。她同时还敞开学校大门,任妇孺百姓蜂涌而入,美丽的金女大就此成为南京人的庇护所!

  然而,这么多人的生活和安全实在是个沉重的负担,魏特琳为她们操碎了心。她带领留校小组将学校的存粮分发给她们,反复关照她们要遵守纪律,千万不能让鬼子有机可乘。她开始组织巡逻队,日日夜夜奔波于校园各处,随时赶走一切闯入的日本兵。她又去日本大使馆,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抗议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并力争更多的国际援助。她帮助统计避难妇女失踪了的丈夫、儿孙情况,一次又一次同日本大使馆交涉……

魏特琳与金女大难民营的职员及志愿工作人员

  1938年2月初,日本人终于度过了最为疯狂的时期,罄竹难书的南京大屠杀基本趋于结束,南京的大多数难民营也随之关闭。可金女大内仍有好多妇女不敢回家,还有不少人家破人亡走投无路。魏特琳继续收容她们,直到3月中旬,仍有3300名妇孺生活在她的羽翼之下。生命保全了,魏特琳又开始为她们的未来谋划。曾经的民众教育思想又复苏了,她积极创办职业训练班,手把手地教妇女们织毛巾、织袜子。9月,甚至办起了女子中学,共有学生170多人。紧接着,小学、托儿所相继成立。生命不息,教育不止,魏特琳女士没有这样说,却是这样做了。正如吴贻芳校长日后评价的那样:“此种救人之尽力与周密,实古今中外所罕见!”

  长期的劳累与内心的压抑最终还是影响了魏特琳的健康。1937年8月11日,魏特琳在日记中规划了自己未来一年的假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我有一年的休假,我将回家度过夏天。”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魏特琳1937-38年日记》

  然而,从1937年到1941年,她一直都没有回美国,也一直都没有休假的时间。在南京的最后两年里,魏特琳仍然在为金女大日夜操劳,大小事务几乎都离不开她。1940年3月,魏特琳在日记中表示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连非常重要的工作日记都没力气写了:

  3月2日 “我已经一个星期不想写日记了。我真的累坏了,以至于觉得没有什么趣事值得写。”

  3月22日 “我已经有近三个星期没在日记上写一行字了。为什么呢?原因不止一个,而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已经筋疲力尽了。”

  魏特琳病倒了,她患上了抑郁症,并且病情日益加重。4月14日,她写下了最后一条日记:

  “我快要筋疲力尽了。以前,虽然工作进展缓慢,但还能有步骤地制定工作计划,而现在连这些也做不到了,双手也不听使唤。”

魏特琳最后的房间

  在初步诊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1940年5月14日,吴贻芳等中外亲朋不再征求她的意见,坚决把魏特琳送上了归国的旅程。尽管即将归去的才是祖国,可是在告别中国的那一刹那,魏特琳顾盼依依,仿佛身后才是她的故土!回国后,魏特琳接受了著名医师伍德的治疗。治疗期间,她的病情多次反复,经常流露出自杀的念头。1941年5月14日,她终于下决心结束了这痛苦的一切。

  在当时的美国,只有很少的人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位魏特琳。在抑郁症、战争综合征等病痛还鲜为人知的上世纪40年代,自杀行为总是饱受争议甚至备受攻击。所以事发后,连差遣她的教会对此也是三缄其口。但在中国,魏特琳的死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影响远远超过美国。在她葬礼的同一天,金女大师生在成都也举行了悼念仪式。国民政府也在获悉魏特琳去世的消息后表示哀悼,并授予她一枚精致的采玉勋章。同年6月10日,国民政府颁布了褒扬令,感谢她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1941年12月9日,她的祖国——美利坚合众国终于加入了世界反法西联盟。又过了一两代人的时间,她的名字和事迹才被《美国妇女年鉴: 创造历史的500年》(The American Women's Almanac: 500 Years of Making History)收录:“明妮·魏特琳以传教士和教育家的身份在中国生活了28年。在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南京期间,她以勇敢保护和关爱女学生以及许多中国难民而闻名于世。这一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亦称‘南京大屠杀’。”

  ——80年过去了,感恩明妮·魏特琳所做的一切!

  (来源:我苏网综合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语言学世界)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