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围观!作家杨芳的高考下水文《 孰强孰弱?当思辨待之!》

2021年06月08日 19:58:4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每年高考,作文总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天(6月8日),记者邀请南京工业大学副研究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杨芳,写出下水文,一起来看看作家如何巧构思写作文。

  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杨芳,南京工业大学副研究员,江苏省作协会员,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报》主编。散文与诗歌散见各类报刊,著有散文集《那条巷子并不长》(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近年来,发表各类新闻报道千余篇次,获各类好新闻作品奖百余篇次。

  孰强孰弱?当思辨待之!

  杨芳       

  世人皆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语,当知柔弱之水、纤细之绳之强力来自锲而不舍的坚持,于是形弱则实强。因此诚如伟人毛泽东对青年诫勉“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就教育我们要学会以辩证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陆地之雨水,以随风潜入夜的悄无声息催醒万物破土发芽,润泽万物蓬勃生长;江河之水以其柔而克刚、以其静而制动、以其韧而塑万物之形。水较之土地、山石、堤坝孰强孰弱?故强与弱不是固化的,不应该用一元的认知来解读,应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来观照。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也当以此为鉴,少一些“硬碰硬”,多一些“以柔克刚”。遇到人生不如意时,暂且放一放,静候“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人生得意事时,也暂且冷一冷,须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子女时要善于引导孩子,须知”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扬长避短地激活他的学习内驱力;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善做思想工作,以春风化雨般的交流替代苦口婆心的说教。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故接受知识的能力高低不同,呈现出来的谈吐风范不一,但我们“强”者不必自傲,“弱”者不必自卑。古有齐国股肱之臣晏子,纵身材短小,却使出使不辱,捍卫国格和国威而青史留名。后世今人谁不仰其在朝堂之上的慷慨陈辞、挽狂澜于既倒的威仪与气魄?再者,《中国合伙人》原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第一次高考英语成绩仅为33分,可谓“弱爆了”,但其经过长期不懈的打拼,最终成了执英语培训之牛耳者,又“强爆了”呢!因此,诚如斯言“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为了蜀国披肝沥胆,壮志未酬,抱憾而终。我们中国共产党又何尝不是受命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危难之际呢?! 我们的党诞生于嘉兴南湖的一叶小舟,在中国历史长河的惊涛骇浪中一路走来,以一心为民、一心利民的初心,救民众于水火,救中国于危亡。他们“头可破、血可流”,但救国使命不丢,他们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乐观,以“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自信,以生于“弱”小之状,成长为救国救民的强者,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跑了帝国主义、打赢了国民党反动派,终以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给我们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孰强孰弱?当思辨待之!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明玉花 编辑/蒋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