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剧和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它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尹斯明是苏剧创始人之一,也是唯一健在的国家级非遗苏剧代表性传承人。她12岁起就随父亲尹仲秋在上海演唱苏滩(苏剧的前身),唱遍了“大世界”“小世界”“新世界”“神仙世界”“大千世界”等几乎所有的上海戏园子,还兼唱堂会、电台。1953年,苏州市接管民锋苏剧团,尹斯明便随剧团落户苏州。她以剧团为家,将全部精力献给了苏剧事业。9月5日,尹斯明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迎来了百岁生日,并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传奇苏剧人生。
幼年从艺
12岁就在戏班挑大梁
尹斯明原名尹玉琴,1921年出生在上海南诸家桥的一个苏滩艺人家庭,在家排行老四,上有3个姐姐。她的父亲尹仲秋是上世纪30年代享誉沪上的苏滩艺人,尹斯明从小耳濡目染,6岁时就能在堂会或码头场子上唱小曲了。受战争影响,尹斯明12岁被迫辍学,便正式随父学艺,与3个姐姐一起登台演唱。
当时的苏滩都是坐唱演出,演出形式和苏州评弹类似,规模不大,一副班子也就10人左右。除了班主尹仲秋外,整个演出团体就是尹斯明和她的3个姐姐玉珍、玉娥、玉霞,堂兄尹小秋,师姐妹周玉英、蒋玉芳以及两个伙计,因为都是自己人,所以对外称为“尹家班”。上海的“大世界”“小世界”“新世界”“大千世界”成了他们基本的演出场所,有时还到电台录音,去大户人家唱堂会。
在“尹家班”里,除了年纪最小的学徒蒋玉芳,尹斯明年龄倒数第二,却是挑大梁的。据1935年《上海生活快览》一书记载,当时的“上海全体游艺演员一览”里,演出苏滩的有19名,其中就有“尹家班”的尹仲秋、尹玉琴(尹斯明原名)父女俩。
尹斯明生性好学,博采众长,在演出苏滩的同时,也学百戏之祖的昆剧。她随大姐夫、昆剧传字辈艺人袁传墦学唱《西厢记》《玉簪记》,又向沈传芹、顾传澜等老师求教,还先后与前辈名家徐凌云、俞振飞同台演出昆曲,受益匪浅。此外,她多次延请当时有名的京戏先生教戏,而且各种流派都学,如梅派的《宇宙锋》《坐宫》《起解》,程派的《锁麟囊》《六月雪》,荀派的《红娘》等。这些,都为她日后艺术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创立苏剧
自己贴钱也坚持演出
解放初期,经历了战争的“尹家班”及其他数十个曾红遍上海的老苏滩班子一度流散,尹斯明与吴兰英、李丹翁、华和笙、朱筱峰等志同道合的苏滩艺人一起,于1951年在上海创建了“民锋苏剧团”,创立了苏剧这一新剧种。当时剧团上下有80余人,光吃饭就是一大笔开销。作为主要演员的尹斯明,倒贴饭钱也毫无怨言,一心只想把剧团搞好。
民锋苏剧团是苏剧史上继“国风苏剧团”之后的第二个民间职业剧团。创团后的第一出大戏,就是排演由赵燕士编剧的《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由于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该剧从4月开始排戏,直到9月才正式上演,剧中尹斯明和施湘芸饰演前后李香君,蒋玉芳饰演侯朝宗。但上演后业务并不理想,日常开支又大得惊人,演出了11天就停演了。不过剧团并未就此解散,没有报酬,大家就自己贴饭钱、路费和场地租金,辗转在江浙沪一带演出,为了苏剧的发展和传承,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1952年10月,尹斯明跟随剧团第一次来到苏剧的发源地苏州,倍感亲切。他们在苏州的演出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演出收入终于有了盈利。1953年,剧团登记落户在苏州,并改名为“苏州市民锋苏剧团”,尹斯明也随团定居在了苏州。1956年春,剧团改名为“苏州市苏剧团”,半年后又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尹斯明说,“不管怎样,苏剧必须回到孕育它的故乡,这样才能有出路,有发展。如果当时留在外地,苏剧可能早就消亡了。”
而虽然只读过3年书,但在长期的舞台生涯和艺术实践中,尹斯明坚持自学,几十年中不仅学会了乐器、作曲,还能写唱段、设计唱腔,成为苏剧行当中的“多面手”。
不计得失
为苏剧几度改变行当
尹斯明为人爽朗、不计得失,只要对剧团有利的事她从不反对。1952年,剧团在上海金国大戏院演出,突然有人提议排演《西厢记》,因为小生演员缺乏,大家就建议尹斯明改演张生。从幼年起就是学唱旦角的她,虽然也有顾虑,但想到剧团的困难,就硬着头皮答应了,结果演出非常成功,从此她就换了行当。从那时起,“尹斯明”三个字就成了尹玉琴的新艺名。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尹斯明为了苏剧的发展,几度改变行当,由花旦改演小生,又由小生改演彩旦,最后又改演了老生。她先后饰演过《游殿》里的红娘、《李香君》里的李香君、《西厢记》里的张生、《白蛇传》里的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梁山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吕布与貂蝉》里的吕布、《秦香莲》里的陈世美、《庵堂相会》里的陈宰廷、《白兔记》里的刘知远、《汉宫秋月》里的汉刘帝等,一个个角色都被她演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令观众难以忘怀。
1987年,尹斯明退休了,她并没有真正闲下来,仍然为她坚守一生的苏剧事业默默地奉献。她买来录音机和空白磁带,独自在家无伴奏清唱,把从小学会的曲调全部录音保存下来,以免失传。之后,她又用3年多时间,将自己的艺术经历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一笔一笔记录下来,反复修改,出版发行,以供后人了解这段历史。而为了不让传统剧目《拜月》失传,2018年盛夏,尹斯明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连续多日为青年演员教戏,每次都足足两小时。近1个月后,戏教完了,老人却因过度劳累,突发急性肺炎,高烧不退,被送往医院抢救。可她却若无其事地说:“只要能把苏剧艺术传下去,我吃点苦没啥大不了。”
尹斯明也始终关注着苏剧的每一点进展。2019年,由苏州市苏剧团创排的苏剧现代戏《国鼎魂》摘下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这让老人无比高兴。今年8月,苏剧电影《国鼎魂》又在上海拍摄完成,这对于苏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尹斯明感慨地说,“想不到我还能看到苏剧的今天。”作为百年苏剧艺术发展的亲历者、开拓者、探索者、传承者,尹斯明坚信,苏剧人将生生不息,将苏剧艺术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