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因治疗技术飞速发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治愈遗传疾病成为可能,可是学界对于线粒体遗传病仍处于摸索阶段,直到刘如谦(David Liu)团队开发出碱基编辑器DdCBE,成为线粒体研究领域的巨大突破。
今天,记者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到,2月1日,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许争峰教授团队首次证明了在胚胎中进行DdCBE介导的线粒体DNA碱基编辑的可行性,为线粒体遗传病的研究和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内有一套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被称为线粒体DNA(mtDNA)。人类的线粒体DNA拥有37个基因,编码13种蛋白,这些蛋白都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线粒体DNA突变会带来母系遗传Leigh综合征、线粒体肌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共济失调舞蹈病、骨骼肌溶解症等几十种遗传疾病。据统计5000个成人中就至少有1个患线粒体遗传病。
近年来,基因治疗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以CRISPR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让人类治愈遗传疾病成为可能。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于线粒体遗传病却束手无策,一方面是由于线粒体基因组太短,缺少足够的CRISPR可编辑位点,另一方面是CRISPR基因编辑必须依赖gRNA,而这种外源RNA难以高效导入线粒体内。
2020年7月,刘如谦团队开发了一种不依赖CRISPR的碱基编辑器——DdCBE,能够实现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精准编辑,这为研究线粒体遗传病和治疗线粒体遗传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什么是DdCBE?具体来说,刘如谦团队发现并命名了一种细菌毒素——DddA,它可以催化双链DNA(dsDNA)中胞苷的脱氨,将胞嘧啶(C)转化为尿嘧啶(U),而U在DNA复制过程中会被修复为胸腺嘧啶(T),从而实现C到T的编辑。
但若要使用DdCBE碱基编辑工具治疗人类线粒体突变遗传病,还需要在体内模型中评估其效果和特异性,尤其是在人类胚胎中。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许争峰教授团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于2022年2月1日在Cell Discovery期刊发表论文,题为:DdCBE-mediated mitochondrial base editing in human 3PN embryos 。该研究首次证明了在人类三原核(3PN)胚胎中进行DdCBE介导的线粒体DNA碱基编辑的可行性(该论文投稿时间更早),表明在人类早期胚胎阶段对线粒体DNA致病突变进行校正的可能性。
同时,该研究验证了DdCBE可以修复线粒体DNA中一系列致病性碱基突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同时检测到了在三原核(3PN)胚胎的线粒体DNA中存在脱靶问题,虽然这些脱靶可能不足以产生表型,但这也说明DdCBE线粒体碱基编辑工具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满足临床要求。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通讯员/王凝嫣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