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持续晴好,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万物复苏,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等野菜也在郊野田埂边陆续冒头,无锡各大农贸市场、商超也有了它们的身影。又是一个吃野菜的季节,相比往年,今春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打乱了人们外出踏青采摘野菜的节奏。另外,今年野菜在规模化种植上有了“新动作”。
天气回暖,野菜抢先上市
“这个周末有市民到桃园里挖野菜。”昨天,阳山桃园种植户刘先生告诉记者,眼下正是野菜上市季,阳山种植区域相对多,野菜以荠菜为主,以往每年都有不少市民专门乘坐无锡公交608和611来到阳山挖野菜,桃园里、田间地头到处有挖野菜、踏青的市民身影。
据悉,从前两周开始,荠菜和马兰等野菜就已经开始上市了。记者在朝阳农贸市场上转了一圈后发现荠菜每斤2.5元至5.5元不等,马兰每斤8元至10元,销量都不错。记者询问了几个摊贩后得知,几种野菜的日销量大多在三五十斤。
年轻人工作忙碌,平时没空逛菜场,不少人习惯在线上生鲜平台下单后下班直接去取菜。上周五傍晚5点半,朱先生下班后在小区里的取菜冰箱取出了提前买好的菜品。“正好看到平台推送了‘野菜尝鲜’专题,我买了些马兰头,还买了份香椿,100克要22.9元,虽然挺贵的,但孩子爱吃,就买来炒炒鸡蛋、摊个饼。”记者在该生鲜平台上看到,“野菜尝鲜”专题里面不光有各种春菜的合集,还有菜单做法等介绍,很受不擅厨艺的年轻人欢迎。
市场上的野菜“野性”又有几分?记者在山水西路一家果园里找到了一片野生马兰,仔细一看,这里的马兰头才蹿出来2厘米,和菜场里肥长的马兰头相比还没成熟。园主薛老伯告诉记者,一般市场上卖的荠菜、马兰、枸杞头等野菜大多是大棚里种植的,野生的比较少。“附近农户基本上家家都有野菜,都是自己家里吃吃,或者亲朋好友来带点回去。”薛老伯家在太湖边上有一片地,除了种植了一些青菜、萝卜等常见蔬菜外,还有两三垄马兰,五六棵香椿。“因为家里人爱吃就随手种了点,现在荠菜已经开花开始老了,马兰的话一茬一茬的可以长到6月份”。薛老伯笑着说,两个女儿周末回家会让她们带点回去,有亲朋好友来玩也会自己去地里挖点,等到醉李、杨梅上市后,来园子里采摘的客人也会带点野菜回去,“现在大家喜欢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嘛,野菜还是很受欢迎的”。红沙湾路两边的山林里还有野生的蕨菜和香椿,到了时令,附近的村民就会去采来尝鲜。
挖野菜,享受的是乡野乐趣
每年3月份,阳山、山水西路一带,甚至小区里、公园里、马路边都会有老年人挖野菜的身影。对于老年人来说,清新鲜美的野菜,既是对曾经节俭岁月的抚慰,也是富足时光里心头不舍的追忆。如今,也有不少年轻人喜欢挖野菜,他们更享受的是接近自然的野趣和对绿色食物的追崇。
五五是个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去郊外跑步、越野。运动之余,她也发现了不少挖野菜的好地方。春节假期,五五就和几个朋友相约,在南泉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挖了不少野菜。“听朋友说空着的地里自然生长出了很多荠菜,我们一群小伙伴就去挖了,很开心。”五五说,“虽说花三四个小时才挖到两三袋是挺累的,但也有种满足感,接接乡野的地气是种乐趣嘛”。
野菜挖得多了,五五也总结了不少经验,比如最好不要去路边或小区里挖,可能会打药水;要去农村的自留地或果园里挖,那里的野菜通常比较肥。五五还分享了荠菜的吃法和储存方法:“荠菜挖回去后要把根修剪一下,去泥洗净后在水里焯一下,稍微放点盐和油,十秒钟捞出来,沥干水分后放在速冻里可以吃几个月。想吃的时候就拿一点出来,豆腐荠菜汤、荠菜炒肉丝、包荠菜馄饨等,都很鲜香。”
沈女士也喜欢挖野菜,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就经常陪着妈妈到乡下去找野菜挖。沈女士笑称喜欢挖野菜算是代代相传,她的奶奶、妈妈、阿姨、婶婶都喜欢,一边挖野菜一边聊家常,发现成片的野菜地就会特别惊喜。儿子出生后,她就经常带着儿子去体验“春天挖野菜,秋天摘水果”的野趣,这样也能拉近亲子关系。
26日是周六,连着好几个周末都加班的沈女士终于休息了,她迫不及待地跟家人一起去红沙湾附近的一个小农场撒欢。这个只有300平方米的精致小农场堪称现实版“开心农场”。“年前撒了一片荠菜籽,现在长得刚刚好。准备再撒点马兰、枸杞的种子,因为这些野菜生命力强,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养护。大家都喜欢这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不过营养师表示,野菜并非野生的就好,由于野生蔬菜的生长环境不可控,因此食用的安全性也就没有保证。而大棚里种植的野菜,不滥用催熟剂,其实和野生的在营养上也并没有什么差别。营养师建议,市民在买这些春味野菜时,最好买个头中等的,以免遇到催熟膨大的野菜。
规模化种植,菜农谨慎选择
昨天,益家康蔬菜基地相关负责人殷晓丹介绍,今年他们基地暂没发现有菜农种植野菜。如果要野菜规模化种植,经济效益不稳定是让菜农谨慎选择种植的一个原因。一则温室大棚里水汽过足,二来采摘、挑选起来较为费事耗时。他以野菜马兰举例说,野外的马兰基本无杆子,温室大棚里杆子比较高、叶子也显得肥,作为一项常规野菜,马大嫂们宁愿选择向菜市场门口提篮挎卖的老奶奶购买。另外,大多居民都只会把野菜当作“调剂”菜品,而非常规蔬菜端上餐桌。当天,他遇到几拨人在田边挑选野菜,走进一看,多为荠菜和马兰头。殷晓丹表示在温度日均白天15摄氏度以及晚上5摄氏度的时候,野菜生长较快。
他告诉记者,与他们小时候相比,如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更新项目步伐节奏加快,挖野菜地方相较而言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他提示道,春天是野菜的“主场”,水稻田埂上会有更多的机会挖到野菜。
惠山区精细蔬菜园区的种植户这几年开始把野菜规模化、温室大棚化种植。“这些是紫背天葵,是新品种,也被称作功能菜。”在其中一个蔬菜大棚内,万寿河蔬菜基地负责人郜士团告诉记者,基地自2016年开始,专门划出来一片区域种植荠菜、马兰、菊花脑等传统的野菜,后来又加入了苦菊、芝麻菜、蒲公英,他们统称为“功能菜”。跟当初相比,如今荠菜、马兰的销量已噌噌地往上走。他分析道,眼下人们对健康更重视,是这些野菜的销量不断攀升的背后原因。尽管价格相比普通的蔬菜要贵上不少,每斤10多元,可仍有不少市民愿意为此买单。他们还把这些菜贴心地整理好以后,送进了市区几个大型精品超市和卖场,不承想购买的市民数量超出预期,经常要去补货。
“今年至少保证5亩野菜和功能蔬菜种植面积。”郜士团表示,因园区区域功能有所调整,原来专门的“野菜区”不复存在,但是市场又有需要,所以他们今年在野菜品种和功能性上与科技团队合作进行了改进,除了常规野菜,紫背天葵、养心菜、芝麻菜等新菜品也将供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