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315,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各地消保组织近期陆续曝光了过去一年来的消费投诉热点。
据中消协统计,在2021年的服务类投诉中,经营性互联网服务、培训服务、餐饮服务投诉量排名前三。其中,经营性互联网服务投诉量63730件,高居榜首。
这些年,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衣食住行等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因为 “大数据杀熟”、过度获取用户信息等而饱受诟病。
#01 近四成受访者遭遇“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一般是指互联网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算法分析处理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并作出数据画像,对价格不敏感者特别是熟客施行同物不同价的“价格歧视”政策,让消费者十分反感。
日前,江苏广电节目研发与用户研究中心发布了《消费公平、消费维权及重点消费话题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数据显示,3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遭遇过算法、大数据“杀熟”。
仅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就多达4000多条,投诉对象多集中在网购、外卖、打车、机酒预订等电商或O2O平台。
2021年4月9日,唯品会、京东、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等共10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签署了《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向社会承诺,不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利用数据优势“杀熟”。现在回过头看,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02 八成受访者感觉手机过度获取信息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曾表示,“大数据杀熟”等顽疾归根结底还是滥用用户个人信息导致的,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在治理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上下功夫。《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77.9%)的受访者都有手机应用在频繁、过度获取自己个人信息的感受和疑虑。
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手机操作系统供应商也在不断加强对应用程序的限制。用户可以在后台就照片、相机、麦克风、通讯录、位置、以及跟踪其他APP使用情况等自主设置权限。不过,虽然大家很介意个人信息被过度读取,但仅四成(42.3%)受访者有自主设置权限的意识。
而有意识设置者多数也只针对一些自己认为比较敏感的权限进行专门设置,习惯于分门别类设置权限者不到一成。在呼唤监管力度和商家良心的同时,消费者的隐私权限设置意识也有待提升。
#03 “大数据杀熟”认定难有“实锤”
今年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是“共促消费公平”。依据《民法典》相关内容,“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等冲击着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主消费权和知情权等一系列合法权益。
据小苏了解,法律法规已对电商领域“大数据杀熟”行为作了规制。比如《电商法》第十八条指出,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今年3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规定明确要求,各类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餐饮外卖平台等互联网公司,要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针对“大数据杀熟”,任何平台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消费者苦“大数据杀熟”久矣,但事实认定一直难有“实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酒店、机票是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的产品,比如机票有全价票和折价票,酒店和平台之间也会协议提供特价房。这类产品的定价受很多因素影响,所以有时会出现价格相差明显的情况。
控诉“大数据杀熟”虽然已经有法可依了,但相关条例如何判定、如何执行,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我苏网编辑/桂丹 冯其坤 调查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江苏广电节目研发与用户研究中心 部分内容综合自金融界、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