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遗技艺再现国宝风采,苏绣版《清明上河图》成传世之物。
近日,由苏绣工艺大师卢梅红耗时5年绣制《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惊艳问世!
十余万根绣线、1800多个日夜
554个人物、45只动物
16艘船……
这是卢梅红和团队绣制作品时留下的一串数字。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
7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镇湖,见到了卢梅红和她的苏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半城繁华半城锦,在卢梅红的绣针下,《清明上河图》上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有了生命,冒出热腾腾的烟火气。
卢梅红用色和谐、针脚细腻,一针一线绣出554个人物、20多座桥梁,羊、鸡、鹅、驴60多匹,大小船只16艘,还有数不清的树木和街景,最终汇聚出一番欣欣向荣的繁荣画卷。
“河两边摆摊的小贩,衣服、身材、体态都不一样,仅仅绣眼睛都不是寥寥几针能绣好的。”卢梅红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图》局部绣品长2米,宽1米,工作量浩大,对刺绣、配色的技艺要求也很高。难就难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并不是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绣制的这个局部画面上,人物有554人,神态各异、无一雷同。”卢梅红梳理了一下,仅丝线就用了十余万根,使用的针法涵盖了平针绣、乱针绣、打籽绣、滴滴针法等10多种传统苏绣针法,“除了节假日,每天都要绣,绣花针用断不少!”
浩浩荡荡的长卷,耗费了卢梅红5年光阴,密密麻麻数十万针绣出繁荣画卷。
1970年出生的卢梅红,7岁的时候随母亲卢菊英学习刺绣技艺。她先后师承王祖识、顾文霞等著名苏绣艺术大师,传承了苏绣大师的精湛技艺,在针法和题材上开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苏绣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好传承。
问及绣制《清明上河图》的初衷,卢梅红告诉记者,她从事苏绣40多年,直到现在才有胆魄着手创作这幅作品,“世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图》是国宝,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它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大家能看到的也只是印刷品。我希望用苏绣技艺传承文化,用非遗技艺再现国宝风采。”
卢梅红还特别提到,为了绣制作品,前期她花了很久时间研究这幅作品,钻研北宋人的穿着、文化、和生活,只为更好地展现这幅作品的调性和气质。
“母亲是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希望能接过接力棒,传承好苏绣。” 卢梅红的女儿郁竹君,如今是“苏绣世家”的第三代,她告诉记者,未来,她希望运用自己的刺绣技艺,让传统苏绣能主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走向更大的市场。目前,母亲和她也在一起挑战《千里江山图》的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