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纪疫情的关口,听百年变局的呼啸,常州越磨砺越坚韧!
元月5日,一份厚重提气的工业经济成绩单公布:2022年,常州工业开票销售首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工业总量跃升至全省第三,凸显常州经济极佳的成长性和韧性。
实体经济发展,根深叶茂
一座城市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实体经济的根深叶茂。常州拥有国内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全国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0个。
回首经行处,成如容易却艰辛。
2013年,常州工业总量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工业经济与苏州、无锡、南京一起跨入全省第一方阵。由此,常州工业开启了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新征程。
从万亿赛道到开启又一个万亿,整整10年时间。这是一场耐力赛。
十年间,常州坚定实施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不断穿越困难与险阻,把实干与担当转化为上下奋进的强劲动力,在城市经济奋进中展现出必胜信心。
久久为功,必见成效。
十年间,争先进位,常州终于跨上2万亿元台阶,位列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2022年5月份以来,即便在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疫情的夹击下,常州依然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持续位列苏南第一的亮丽成绩。一路向上的数字曲线最能说明常州工业基础的深厚底气与硬核实力: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2%。
“专精特新”企业,蓄满后劲
防疫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而言,机遇和挑战一起来临:规上企业,船身越大,抗风险能力就越强,越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稳稳前行;中小规模企业,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越过竞争、较量和考验的重重大山。
元旦一过,江苏诚功阀门科技有限公司依然是一番喜人景象:生产线始终高负荷稳定运行,工人们忙着包装各类产品,一辆辆满载产品的货车不断驶出厂区。
繁忙的生产场景,让公司高级工程师冯涛感慨良多。作为专注于高端阀门的数字研发人员,冯涛见证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个小小的阀门做好了,同样在细分领域令人瞩目。2022年,诚功阀门实现了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球阀的创新研发,攻克了不少‘卡脖子’技术,企业产值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30%。”冯涛说,未来,企业将继续强化品牌力量,致力提升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争取成为中国球阀制造业民营企业的单打冠军。
在常州工业经济版图上,全市超6万家工业企业正用强悍的实力撑起常州工业的江山。
“专精特新”企业蓄满后劲。全市建立“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打造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至今,全市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8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1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数字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有研究成果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增长0.5%—0.62%。数字经济正在为新赛道上的“新”“老”选手提供新解法。
放长时空轴线,未来三年乃至较长一个时期,常州制造正处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数字时代,实体生产与数字生产的结合是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常州,苏南模式的缔造者,全国第一个崛起的工业明星城市,如今的“国际化智造名城”,一场关于新制造业的“智变”在这里触发。
作为制造业的先行军,常州众多规上企业以创新的科技应用走到了数字时代前列,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一批创新实践,推动常州制造加速驶入高智能的“数字化发展”新赛道,带动着更多中小企业快速迈进“数字化”行列。
1个模具车间、3个注塑车间全部实现智能化生产,7天就能生产出一套超精密声学模具;1名工人管理5台注塑机,企业自主开发设计的MES系统与ERP系统集成,打通了企业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裁切等过程实现数字化……岁末年初,位于新北区的润邦模塑科技公司车间一派繁忙景象。2022年,这家专业生产高端手机核心配件及VR穿戴设备的企业,销售额同比上涨40%,全年达到1.5亿元。
瞩目的业绩,得益于润邦模塑科技公司近5年来持续不断地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这是常州工业企业以数字赋能、增强发展韧性的一个缩影。
“数智融合”,推动新制造业加速发展的解决方案在常州全面铺开。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常州加速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十链带百企、百企育千景”的“数实融合”生态框架。综合运用免费诊断、投入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持续引领常州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引导企业聚焦关键领域、环节和工序,常州加速智能化改造步伐,建设智能工厂、车间,推动智能制造由点及面,向行业、区域层面延伸。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更多企业级、行业级和区域级平台,推动“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应用。
2022年,常州为超3000家企业实施免费诊断。截至2022年底,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5个、省级智能车间165个,实现1.5万多家企业上“云”用“云”。
新能源之都,蓬勃成势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到溧阳首家上市公司,仅仅16年时间,安靠就以“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业气概与“特能吃苦,技高一筹,自我加压”的“特高压”精神,向世界亮出一张闪耀中国“大国重器”荣光的独特名片。
产业奋进,像安靠一样的制造企业,正在常州生长出越来越强劲的支撑力。
产业奋进,今日之常州,更是充满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常州要争先进位,唯有向“新”产业要答案。
战略升维。举全市之力、汇全市之智,常州从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推进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到“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产业集群,为常州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成为常州工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新能源之都蓬勃成势,形成“发储送用”生态闭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五,产值超5000亿元。
作为常州“新”产业发展的一个引领性的“发动机”,如今,常州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智能电网等产业已崛起成为全国产业高地,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2022年新能源整车产销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全省一半,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新”产业支点更加坚实。
动力电池产业从“无中生有”到“有中变优”,已拥有动力电池及配套生产企业120余家,形成电池材料、电池单体、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动力电池产销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
光伏产业链条构建完整,覆盖除多晶硅料以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年产能全国占比10%左右,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顺风光电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布局风光水互补、能源互联网等领域。
当下,常州正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重构,围绕“发储送用”,抢抓“新”行业风口机遇,加速探索以“发储送用”为关键环节的新能源产业“大循环”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新能源之都。
政府的“有为之手”,正加速推动常州穿越周期,朝向新的目标奋进:到2025年,常州将实现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形成1个5000亿元以上、2个10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2023年,是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常州将充分释放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再创城市辉煌。(常工信 孙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