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杨苡逝世 《呼啸山庄》译名由她首创

2023年01月28日 10:35:1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月27日晚,著名翻译家杨苡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104岁。一盏文学明灯,化作天空中永恒的星。

杨苡

(1919.9.12- 2023.1.27)

1月22日央视《吾家吾国》栏目曾讲述杨苡的人生故事

戳视频↑了解先生的精彩一生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9月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泗县(今江苏盱眙县)。著名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4年开始翻译文学作品,主要译作有《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编著《雪泥集》等。

  翻译《呼啸山庄》闻名世界

杨苡先生翻译的《呼啸山庄》部分版本

  《呼啸山庄》这一译名正是由杨苡首创。1943年在中央大学图书馆里,杨苡先生偶然读到的一本名为Wuthering Heights的文学作品。在仔细翻阅该书后,她便深深着迷于作者笔下描绘的那种超越社会和生死的爱情,更萌发起翻译此巨著的强烈念头。但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梁实秋先生译名为《咆哮山庄》的译本。1954年,在一个风雨飘摇、狂风呼啸的夜晚,置身于破旧房屋中的她,不禁联想到约克郡旷野的那所古宅,瞬间灵感乍现,提笔写下“呼啸山庄”四字。直至今日,杨苡老师的这版译著已再版数十次,被众多读者奉为经典,其精装本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

  她认为,翻译的要领是不惧权威。不要因为权威的翻译版本而限制了翻译者的视野。

  在南京续写人生百年传奇

  “船是下午到的南京,一看见下关码头,船上的人就激动起来。船上有许多是南京本地人,南京是他们的家,九年了,有家不能回,这时见了家乡,大哭起来……”杨苡口述自传以杨苡初到南京为结点,上部写到她抵达南京结束,下部则从她初到南京的生活写起。当时,南京的摩登、整洁,都给杨苡留下很深的印象。自此,杨苡开始在南京续写着她的人生百年传奇。

杨苡先生旧照

  在南京市北京西路二号新村,一个老旧的小区里,暗藏着一座“秘密花园”,这是传说中的“杨家小院”,是杨苡先生生前的住所。家中充满怀旧、艺术和童真的气息。沙发靠背上和柜子里摆着可爱的玩偶,大多是亲朋好友送的。杨苡先生视猫头鹰为智者,因此,有一个玻璃柜中专门放各种各样的猫头鹰,有布的,有瓷的,有金属的。她在此居住五十余载,生活恬适淡然,从容温婉。

  把翻译当作乐趣才会浑然天成

  岁月匆匆流逝,杨苡先生对翻译和文学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在杨苡先生看来,将心里的话痛痛快快变成纸上的文字时,便意味着她没有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作为五四运动的同代人,杨苡的身边不乏星光闪耀的人物,但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中记录的都不是大事,而多是平凡好玩的趣事,比如报考西南联大时,恩师沈从文曾经劝导她从中文系改为外文系,还鼓励她埋头读书,但杨苡仍然懒散爱玩:“成天看小说、唱歌、写长信……还买了把乐锯,亮闪闪的,没事就吱吱呀呀地拉。”

杨苡先生翻译的《天真与经验之歌》

  虽然自称懒惰,但正是这种天真烂漫、充满生命力的心性成就了杨苡的一生。除了翻译,杨苡自幼还喜欢写诗和画画,广泛的兴趣促使她于古稀之年译出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之歌》以及《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经由杨的译笔,这位雕塑家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再现。

  先生说:翻译工作需要我们沉下心,慢慢去钻研与推敲。她说翻译的第一要素是兴趣,她以诗歌翻译为例,强调翻译这件事本身并不难,更不要把翻译当作一种负担,要把它当作一种乐趣,只有喜爱,才会投入,翻译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浑然天成,一气呵成,这样翻译的过程,才会有成就感。

  杨苡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荣获第七届南京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以丰硕的译著作品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愿杨苡先生一路走好。

  相关阅读:

  痛悼!著名翻译家杨苡逝世,享年103岁

  【我苏人物】杨苡:翻译《呼啸山庄》闻名世界 她的生命始于80岁

  (我苏网综合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 编辑/沈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