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征程中,一批批生态环保铁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绘就了美丽江苏的壮阔画卷。这幅画卷上,有一股国企力量大放异彩。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一讲,美丽江苏蓝图上这一抹国企亮色。
我手上的这个鞋垫,它的重要成分是蓝藻——就是曾经让太湖这颗璀璨明珠蒙尘的小小蓝藻,就是那个曾经让沿岸百姓叫苦不迭的绿色“梦魇”。
2020年10月,设计了数十座固废处理设施的我,毫不犹豫接过了蓝藻处理示范项目落地的重任,并组建了攻坚团队。然而“三座大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要实现蓝藻离岸快速打捞,确保藻泥新鲜;要实现高效脱水,确保藻粉贮存稳定;要完成多元处理,确保系统全时畅通。面对行业专家和管理部门的犀利评审,我常常信心满满而去、垂头丧气而归。但领导和同事们的勉励始终在心头萦绕,“环保集团就是要啃下硬骨头,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国有企业的技术和人才,怎样才能为太湖新一轮治理提供有效方案?“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项目选址落地难,我们就踏遍太湖沿岸村镇;技术论证难,我们就访遍现有蓝藻处理设施;运营管理难,我们就寻找专业团队研讨磨合。为确保项目落地,团队通宵达旦,反复修正技术方案;长期驻点的同志办公桌旁常备折叠床,每晚伴着蚊鸣声和蓝藻味入睡;肋骨骨折的同志咬着牙忍着疼,坚持参加项目汇报;好不容易回趟家,孩子却不肯在怀里多待1秒,只因那被蓝藻浸染过的爸爸的味道……每个人手里都仿佛拿着气球,捏紧了,气漏不掉,放松了,气就撒了。
凭着这股气,我们最终确定了“源头打捞—低碳脱水—协同利用”的技术方向和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撬动各类资本投资达2.6亿元,初步建成太湖地区规模最大的藻泥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我们成功翻越了三座大山,打通了从蓝藻到可生物降解塑料的路径——就是它!还有诸如瑜伽垫、汽车饰面板等绿色高值化产品,它们是国企力量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在从根子上纾解蓝藻问题的同时,也将推动提升百姓的绿色生活水平——我们会把曾经的梦魇,踩在脚下!
还太湖水清岸绿,绘美丽江苏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太湖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再次关切询问了太湖蓝藻问题。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党中央的拳拳期望,敦促我们时刻把太湖治理作为国之大者、头等大事,放在心上、扛在肩头、干在实处,以奋斗姿态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彰显国企使命担当。
江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有“上彻云峰下幽谷”的太湖、“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长江、“故将清露作芳尘”的宝华玉兰,“丹砂作顶耀朝日”的丹顶鹤。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将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推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以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成效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江苏新篇章,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国企力量!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