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港澳青年发展得好,香港、澳门就会发展得好,国家就会发展得好。”自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内地与港澳在各领域的交流日益频密,越来越多港澳青年选择扎根内地,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扬子江畔、狮子山下、镜海长虹,江苏与港澳地区渊源深厚,梦想交织。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立足苏港澳三地特色优势,不断深化三地青年交流合作,鼓舞青年在逐梦奋斗中厚植家国情怀,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青春力量。在江苏省委网信办的指导下,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青”爱苏港澳》系列专访报道推出《大咖&青年云连线》特别策划,邀请活跃在港澳地区的大咖精英连线苏港澳青年,为他们的成长答疑解惑、深情寄语,为苏港澳融合发展聚智聚力。
杨耀忠,祖籍南通海门,在香港出生、读书、成家立业。身为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名誉会长的他,年过七旬,依然热心教育,热衷于推动香港与家乡两地的教育发展、师生交流。
坐上木质三轮车,颠簸在泥泞的小路上,杨耀忠回忆起幼年初回海门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们在夜里坐船出发,至青龙港下船,再辗转坐二等车到海门。”杨耀忠表示,当年回一趟家乡舟车劳顿,很是不易,但这些质朴的印象,一直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中。
自1975年港中大毕业后,杨耀忠投身于港岛教育事业,曾经担任天水围香岛中学校长、香港教育工作联会会长等职务,“香港以前是没有教师节的,我就与教育界同行一起,推动政府把9月10日也定为教师节。内地叫教师节,香港叫敬师日,意义是一样的。”杨耀忠说。
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杨耀忠意识到,长期以来香港地区的教育受殖民地影响颇深,爱国主义教育有待加强。于是,他便建议成立国民教育中心,积极推动香港青少年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杨耀忠被聘为南通大学终身教授
远在千里之外,杨耀忠也坚持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发展加瓦添砖。“大约四五年前,我办了交流会,与南通建立了5所姊妹学校,过去在疫情期间,南通的姊妹学校也对香港的几所学校给予很大的支援,组织物资寄到香港,香港的师生也非常感谢南通师生对他们的支持,另外他们也组织了一些交流活动,我觉得两地的交流还应该多一点,未来,可以增加老师教学的交流、课堂的交流,对于两地的教育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能够搭建起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的桥梁,杨耀忠由衷欢喜,“去年国庆节,南通如东县实验中学与香港汉华中学,同步升国旗,一起庆祝国庆。那时还是疫情期间,大家通过视频来进行节目的交流,效果也挺好的。”
树德育人,锻造人才,是为人师者重要的使命。杨耀忠说,据他了解,国家近年来在推动教育改革方面动作频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广大学生可以追求不同的出路,不同的发展途径。国家也可以发展多一些专业学校或技能学校,让学生升学的途径开阔一些,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才华。”
成长不易,求学不易,有一部分青年进入大学后对未来产生迷茫,找不到拼搏努力的方向,这也是杨耀忠十分关心的问题。“广大青年应努力学习,因为国家的发展一日千里,青年人要好好把握机会,提升自我,建功时代。”
杨耀忠认为,每个人的前途跟国家发展是“命运共同体”,国家好,自己的发展就好,所以,一定要投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洪流里面,“我就很鼓励香港的学生到内地升学、找工作,我们国家在不断发展,发展得很快,给我们同学是有很多机会的。”
指导单位:江苏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编导:童婷婷
记者:王楠 朱一普
摄像:谢自强 张晋宁
剪辑:宋梦真 冯其坤
设计:张恒枫 陈敏 姜向慧 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