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在新时代 唱好中国戏曲的古韵今风》
昆曲故里,曲韵悠长。10月10日至10月31日,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昆山举行。盛典期间,坐落于昆山市巴城镇正仪老街的戏曲百戏博物馆开馆,成为国内首个集齐348个剧种资料的戏曲主题博物馆。
江苏是戏曲重镇,“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昆山;江苏地方戏种现存20多个,几乎包含戏曲所有重要的声腔;以梅兰芳、周信芳等为代表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师在江苏诞生……无论是戏还是人,中国戏曲的丰富性都在江苏有着充分体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新时代唱好中国戏曲的古韵今风?我们不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戏曲艺术,更要创作出更多彰显新时代特色的戏曲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统戏曲如何继往开来?首先要系统保护好。近年来,江苏进一步促进对戏曲艺术重视程度的提升,大力实施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点剧目投入工程。不仅先后出台了《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还在小剧场建设上率先探索,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拓展戏曲主客共享新空间。已成功举办4届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不仅实现了全国348个剧种首次“大团圆”,更让少数民族剧种、稀有剧种、濒危剧种有了向全国观众亮相献艺的舞台。自2018年首届“百戏盛典”举办以来,各地纷纷加大了对戏曲的投入力度,出台了多项扶持举措,把戏曲产品纳入了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购买优质服务提供给群众,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戏曲事业发展。不少稀有和濒危剧种,都因参加“百戏盛典”而重新恢复了生机。今年,戏曲百戏博物馆的成功开馆,不仅是江苏的大事,更是戏曲界的一件大事,能凑齐348个剧种的资料统一展示,对传统戏曲的保护发展是一件幸事。同时也体现了江苏保护传承戏曲文化的努力,展现了江苏的文化担当。
推动传统戏曲发展,创新是出路。中国戏曲千年的生命,发展至今必然会遇到机能老化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对症下药——戏曲也要因应时代。“老戏新唱” ,平衡好文化价值与青年趣味,才能在传承中实现创新与发展。上演19年来,年轻观众占到六七成,豆瓣9.1分超高好评,青春版《牡丹亭》被很多人誉为“此生不可错过的昆曲演出”。究其原因,它的魅力在于既保持昆曲抽象写意和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利用现代剧场的概念,以青春亮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比如音乐和唱腔上,保留传统唱腔的同时融入了现代音乐审美,还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哪怕对初次接触昆曲的观众来说,欣赏起来也毫不费力。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说是推动昆曲普及和观众年轻化的重要载体。国际化一直是戏曲节目创新探索的重要方向。古老昆曲也在创新表达方式,“走出去”触摸世界。“中国昆曲江苏周”就在巴黎掀起了一场“昆曲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与世界交融。昆曲的海外演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既有原汁原味的表演,又有融入西方元素的跨文化创作,在和而不同中收获大量海外“票友”,传统戏剧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关键自然在人。以昆山为例,昆山当代昆剧院以戏带功,培养出国家一级演员和一批青年人才,先后获得全国戏曲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江苏省文艺大奖表演金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在新时代,戏曲不应该成为被人遗忘的历史碎片,它应该在与当代青年的对话和交流中不断革新,在寓教于乐的高校美育中焕发生命力。2018年,江苏开展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和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五年来,共有25部优秀戏曲名作在省内百余所高校演出200余场,开展各类导赏讲座、戏曲体验、演后座谈等配套活动400余场次。有100余所高校、200多部校园戏剧作品在“大戏展”登台亮相,覆盖近30万高校师生。当然,培养戏曲人才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支持与帮助,既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也需要青年人沉下心来踏实求学,老一辈和名家做好“传帮带”,更需要全社会创造良好成长空间。台上台下,青春力量正澎湃,传统戏曲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精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每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只有不断出人、出戏、出精品,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传统戏曲与青年文化的双向奔赴,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谱写新时代戏曲华彩新篇。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程梦青
手绘|唐诗韵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