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漫评丨“夜校热”背后,是年轻人对丰盈人生的渴望和追寻

2023年11月28日 07:15:04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漫画《一课难求!夜校“圈粉”年轻人》

  下班后,去哪儿?上夜校,正成为年轻人的新选项。近段时间,夜校风从上海吹遍了全国各地,从就业技能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各类课程吸引市民开启下班后的新生活,部分热门课程开放网络报名后不到1分钟就被抢完。

  从课程设置上就能发现,夜校的内涵已被重新定义。传统夜校有着知识扫盲、提升学历的实用取向,如今的夜校更像是成年人的兴趣班,主打一个充实自我、陶冶情操的松弛感。在现代社会,夜生活的选择多种多样,年轻人为何争相投入夜校学习,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渴望丰盈人生,“解锁”更多可能。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生活,日子在两点一线之间循环往复,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在“打工人”的身份之外,还有哪些可能?除了“吃吃逛逛”、躺平刷手机,如何为平淡的生活增色添彩?青年夜校成为年轻人寻找答案的理想去处。有的学习PPT制作、VLOG拍摄,为发展副业、转换职场赛道蓄力;有的选报古琴、素描课,以延续儿时的爱好和梦想;有的学习红酒品鉴、咖啡拉花技艺,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遵从个人需求和兴趣,没有考核与竞争的压力。在纯粹的学习过程中,年轻人卸下了紧绷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疲惫,更多了一丝对自我时间的掌控感。

  走出网络依赖,建立具体的链接。“给我一个手机,我能宅到天荒地老”,这句话虽是网络调侃,却印证了年轻人社交圈缩窄的事实。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相比真实的线下社交,许多年轻人更习惯隔着屏幕交流。多数日常需求可以“一键解决”,进一步降低了人际接触的频率。以原子化状态生存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青年夜校的走红,正是年轻人走出网络、走入人群的积极尝试。除了学习知识本身,青年夜校为年轻人开展持续的、面对面的交流创造了机会和场景。在互动式教学中,学员可以跟授课老师深入探讨,还有机会结识志趣相投、背景各异的朋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拓展社交圈。

  期待有质量、更可及的公共服务。时代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概念、新职业层出不穷,保持终身学习、持续自我增值,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发重视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享受。通过业余时间学习新的事物来更新自我、滋养身心、充实人生,成为更普遍的诉求。然而,老年人有老年大学,儿童有少年宫,年轻人要学点什么,往往只能诉诸市场化经营的教学机构,而这些机构动辄数千上万的收费,让很多人直呼“钱包承受不起”。无论是价格、场地、师资,青年夜校有效解决了年轻人“再学习”路上的痛点。例如,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推出的“宁工尚学”系列课程,包括形体芭蕾、京剧、雨花石初识与鉴赏等新颖有趣的课目,并对全市在职工会会员完全免费,授课教师也是相关领域的资深人士。诸多优势加持下,青年夜校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理所当然。“一课难求”的现象,更折射出这一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旺盛需求。

  当前,集齐丰富课程、顶尖师资和低价学费三要素的青年夜校依然稀缺。这样的夜校多由政府文化领域经费进行补贴投入,或是与部分老师或机构达成了公益合作,短期内难以大范围推广。面对火爆的市场需求和青年夜校的巨大发展潜力,已有嗅觉敏锐的培训机构和创业者快速入局。这提醒各地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投入,积极整合社会力量、社会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充足、更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相关的市场监管也要跟上了。

  归根结底,“夜校热”回归,体现的是年轻人对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对更开阔、美好的人生的追求。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动青年夜校高质量发展,才能让年轻人下班后的“新归处”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久陪伴。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刘静

  手绘|姜向慧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客户端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