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为了和平的未来】传承记忆,他们“接棒”传递历史真相

2023年12月11日 15:28:24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从“一日”到“一年”;从“一馆”到“一城”;

  个人记忆,家族记忆,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十年,我们守护着“不能忘却的记忆”,从记忆到共识,从共识到行动。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策划:《十年!为了和平的未来》。

  

  幸存者是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亲历者,也是历史人证,其亲身经历及口述,是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更是宝贵的证言资料。随着时间推移,幸存者数量不断减少,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位。幸存者后人作为特殊群体,愈发成为南京大屠杀家族记忆代际传承的有生力量,他们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紧紧握在手中。

  2022年8月15日“南京永远不会忘记”活动现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亲手为长子葛凤亮颁发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老人在发言中激动不已,数度哽咽,他说:“我的后代和更多的年轻人,都参加纪念馆组织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行动,希望大家都要铭记历史、不忘过去。”

2022年8月1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右)向长子葛凤亮颁发“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

  2022年12月13日,葛凤亮等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参加了第九次国家公祭。2023年1月21日,葛道荣与世长辞,享年96岁。

  2023年8月15号“南京永远不会忘记”活动现场,葛道荣次子葛凤瑾正在为前来的市民们介绍书籍《历史上的黑暗一页》的节选内容。当天,他和其他9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领取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持证上岗。虽已不是父亲亲手交予自己,但葛凤瑾感到肩上的担子一样沉。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次子葛凤瑾

  葛凤瑾回忆,父亲晚年依然不顾身体状况,积极参加各类宣讲、座谈,还写下近十万字,记录自己在那段至暗时刻的惨痛经历,取名《铭记历史》,家中子孙人手一份。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生前参加各类活动、传递历史真相

  父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葛凤瑾就跟随父亲,踏上了赴日作证之路,等父亲再也走不动,他就代替父亲四处奔走发声。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批志愿者,他曾跟随南京访问团赴日参与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今年10月底,花甲之年的葛凤瑾又突然苦练起自己的普通话,12月6日,我们在2023“和平之声 云上共读”的线上纪念活动中听到了他慷慨激昂的朗读声。在这项光荣的使命中,他想展示最好的自己,去带动更多的人。

  “现在我们最欣慰的就是,很多年轻人参与了历史记忆的传承当中,这样就能更广泛的,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段历史。”葛凤瑾说道。

2019年,葛凤瑾(左)赴日本参加“南京大屠杀82周年证言和平集会”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终将随岁月凋零,越来越多的幸存者后代肩负起接续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重任。

  幸存者李高山的儿子李真铭,从2018年便开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参观者做志愿讲解。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婿夏天行自学外语,方便在国外时向外国人传播真相。幸存者杨静秋的外孙女周肖燕开通微博、抖音,精心制作短视频、音频,通过讲述外婆遭遇和家族故事,将历史告诉更多人。

  2023年8月15日,12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分两批,撞响13 响和平大钟。

  他们并非每个人都有“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但他们通过自己的笔墨和行动,早已把传承的接力棒紧紧抓在手中。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认为,在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过程中,幸存者后代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历史的接力棒代代相传,才能让这份历史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

  张连红说:“后人与幸存者朝夕相处,对战争创伤体验更有‘切肤之痛’。传承这段创伤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这段人类浩劫中吸取教训,积攒和平力量,阻止新的暴行发生。”

  (江苏新闻广播/缪鹏程 编辑/赵梦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