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情概况

2017年03月03日 11:31:00 | 来源:常州改革与发展委员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常州,别称“龙城”,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现辖溧阳一个县级市和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五个行政区。全市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8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1万人,户籍人口375万人。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6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58元、23780元

  历史文化悠久常州是一座拥有3200多年文字记载和2560余年建邑史的江南文化古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自古文风蔚然,人才辈出,历史上共出过15名状元、11名榜眼、15名探花、1947名进士,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季札、《昭明文选》编纂者萧统、《永乐大典》主编陈济、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等都出自常州。自明清以降,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常州五学派集群涌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近代的常州,诞生了“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涌现出了李公朴、史良、赵元任、刘海粟、华罗庚等一大批名家大师。建国后,“两院”常州籍院士达60余位。

  区位交通优越。常州处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经济圈的重叠地带,交通路网四通八达,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宁杭高铁、京杭大运河、312国道以及沪宁、锡宜、沿江、宁杭、扬溧、西绕城、常溧高速等穿境而过,与上海、南京、杭州实现境内“1小时交通圈”。城市内部路网功能完善,市区南北大通道无缝对接,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地铁1、2号线,打造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便捷地铁网。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长江常州港为国家一类口岸。4E级民航常州机场架起通达国内北京、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20多个大中城市,及日本、韩国、泰国等10多个国际(地区)的空中走廊。

  产业实力雄厚。常州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的奇迹。改革开放后,常州在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创出常州经验,赢得了中国工业明星城市的赞誉。目前,常州正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步伐,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2016年,全市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4.5%,涌现出一家千亿级企业(中天钢铁),1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00多家国内外行业“隐形冠军”。目前,全市有上市公司4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8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0.9%,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保持较快增长,凌家塘批发市场、夏溪花木市场、邹区灯具城年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活力强劲。常州是一座富有改革创新传统的城市。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阳湖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常州人。常州籍著名实业家盛宣怀曾开创了11项中国第一,如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等。上世纪80年代,常州是全国最早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金融、财政包干等多项改革试点,为全国在相关领域的改革摸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近年来,常州全面深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公布部门权力清单和职责清单,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开展了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完成了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承担了全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一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43.3万户,当年新设71259户。

  城市环境优美。常州城市建设思路清晰,特色鲜明,上世纪80年代即以住宅小区建设闻名全国。新世纪以来,常州通过大规模推进新城新区和市政道路建设,拉开了城市框架,形成了南北一体、三城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建成了常州客运中心、奥体中心、大剧院、博物馆等一大批城市功能设施,实施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主要道路美化亮化工程,现代化城市模样初显。近年来,城市建设进一步由“筑形态”向“优品质”转变,特别是突出生态立市,扎实推进清水蓝天工程,大力开展生态绿城建设,城市更加宜居。2016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0.49%,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5%,常州的城市管理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是首批“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连续保持“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管理水平。近年来,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

  民生事业发达。一直以来,常州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了公交优先、公园敞开、公厕免费“三公”、住房保障等一批民生工作品牌。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以“三优三安两提升”(优质教育、优质医疗、优质养老、安心食品药品、安心饮用水、安心社会治安、提升生态绿城建设水平、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的民生实事,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均保持10%左右的幅度增长。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所有辖市、区均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区),建成15分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成为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场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市民幸福水平不断提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