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我在徐州五中上学那会儿,每天上学通常会走两条路,一是顺着中枢街拐到立德路。二是跑远点,沿着美仁巷,风化街一路走去。绕个大圈是为了看风景,毕竟家离学校太近也是遗憾。我的同学里,有住回龙窝的,有住莲花井的,有住民有里的……说起来,也是2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有的巷子名儿还在,只是再不是原来的模样,有的巷子索性连名儿都不剩了。
已经消失的中枢街上的一人巷,曾是如此霸气。这条徐州人如雷贯耳的巷子是两间大屋中的一条缝,这俩大户的寸草必争,造就了一人巷的美丽。
我曾有个好姐妹,从前住在回龙窝,那时候的冬天,周六放了学,我俩常常搭伴去公安局浴室洗澡,回来就去她家蹭饭。晚上天黑路又不平,一进了院,就深一脚浅一脚的。唯有昏黄的灯光在冬夜里温暖不已。
后来我才知道她家住的地方叫回龙窝。那个巷子在市公安局的对面,巷口有个羊肉馆,常年生意兴隆。2010年的时候,回龙窝改造工程启动,里头的住户陆续搬走了,回龙窝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
户部山也是。我同事翟小涛在家传几代的户部山八大家之一的翟家大院里出生,长成大姑娘,直到后来户部山古居民改建,她们齐家搬离了这里。离开的时候,翟家老太太深叹了一口气,既是想走,又是不想走,既有对高楼的向往,也有故宅难离的愁绪。许多年以后,当翟小涛在民俗博物馆的树下石几旁,回忆起少时在此处研墨练字的场景,心下便生出无限的怅惘来。
如今平时清静,节日喧闹的崔家院李家楼,曾是很多人晨昏共度的家。
与古民居一墙之隔,有个户南巷,仍保留着旧日的痕迹,透过斑驳的青砖墙,似乎看得到历史的天空。
少有修饰的石阶,门墩,缓缓上行的小路,若不是旁边烂大街的神曲《小苹果》,谁知道今夕何夕。
屋顶的黛瓦,精致的花窗,当年那个盖屋的主人,曾是如此心水自己的家。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前徐州常见的,大杂院的景象。那时少有高楼,多是平房,昔年大户人家的独门大宅,后来就成了老百姓共生的大杂院了。
小老百姓过日子,收砖拾瓦只为圈个院墙,加个厨房。
新砖叠着旧瓦,算是大杂院里的独特风景
上百年的风霜也不曾抹去的痕迹。神兽有知,俯看沧桑巨变。
【椽】:古代的椽子是以木刨成圆柱形装配于檐底。使单调平淡的檐底增加立体和华实的视觉感。
现在的房子,别说是盖了,就是装修成这样的屋顶,没有几万块钱也是下不来的。
这是三月的一个上午,和煦无风,阳光正好。
户南巷有着老街巷特有的瑕疵,下水道不畅,电线密布,私搭乱建,公共自来水,如厕不便……但是,作为徐州城里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巷,它令人惊奇的于青砖黛瓦间,照见了徐州的过去,徐州人的过去。身处其中,让人不由自主的仿佛穿越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空,满足了一个现代徐州人对旧日的回顾。在今天,这样一个老街陆续消失城市面貌飞速变化的年头,户南巷,愿你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