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馍,中原汉族的一种传统主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很多远在他乡的徐州人来说,烙馍是最为期盼的家乡味道。
烙馍的制作需要的是未曾发酵过的面粉,和面是个需要耐心的工作。
和好的面要擀成一根略粗的长条,分成若干小块,压制均匀,光滑,表面不能起泡。为了防止起泡,要有耐心的擀制、力道的控制,讲究游刃有余,力道太大时面坯容易断裂,太小时则难以成型。
面坯擀得越薄越好,擀成稍大时,卷一半面坯在擀面杖上,来回擀上几次,直至面坯变薄。随后摆好土灶,搭上直径尺余的乌黑铁鏊子,待鏊子烧热,将面皮均匀摊在上面。此时火力至关重要,太旺容易焦糊,太小烙馍生软无味。
洁白的面皮快速受热,蒸汽弥散,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刚出锅的烙馍天香四溢,等到彻底放凉,会慢慢回软变韧,这样的做法在徐州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徐州人最看重烙馍的质地和口感,温时柔软,冷时干硬,柔软劲道,薄而有韧性。无论是大鱼大肉还是家常小菜,烙馍几乎能包裹任何食物,丰俭由人,多寡随意。
80后女孩王砾宁是徐州一家美食公众号的负责人,跟其他女孩不同的是,她手中常备的不是化妆品,而是一台相机。这个土生土长的徐州女孩,更加在意的是家乡的美、家乡的记忆,她希望能把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
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台相机,日复一日的行走、探店,记录着所有徐州的味道。王砾宁希望通过自己探访的家乡味道,让游走他乡的徐州人纾解思乡却不能近乡、回乡的或浓或淡的乡愁味道。
变化的城市,不变的美食。家乡美食就像一把钥匙,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畔着记忆深处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