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梨花深处居然是中国名校摇篮

2017年04月18日 14:47:33 | 来源:滨海风云录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六七十岁的老两口,不用东奔西跑,家前屋后忙忙,一年净挣六七万元? 

  岭山村村民于广虎憨憨一笑:“我们家属中等收入,村里比我们挣得多的人家多呢!”68岁的他,脸庞黝黑,身板硬朗,一双粗壮的大手很有力道,爬梯上树比年轻人还灵活。邻居洪长岭说,广虎真不是开玩笑,他家的20多棵大梨树一年收入就四五万呢。 

  岭山村地处废黄河故道,位于滨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原大套乡)。村里许多人家都能讲出一串梨树的故事。先辈们留下了一群大梨树,大梨树也影响了小村里几辈人。 

  岭山村不仅是名闻遐迩的梨花村,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1989年,岭山村民就集资修建了全县第一所村级小学教学楼。这些年来,岭山村近半数长大梨树人家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大学。

  60年大梨树“正当年”

  4月6日,沿着当地人叫火箭路的水泥路,车开进岭山村境内时,上海游客陈春平直言自己“醉了”。 

  视野里,满地梨花赛雪;空气中,淡淡清香扑鼻。一棵棵体型庞大枝干遒劲的大梨树,矗立在田野中,静静地盛开满树繁花。陈春平发到朋友圈的图片收获了一百多个赞。“在哪里?在哪里?”是朋友们问得最多的。 

  多大?这些连片的大梨树,每一棵都有60年树龄,绝大部分主干一个成年男子抱不过来,许多枝条比成人胳膊还粗。 

  多少?一眼望不到边。岭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旭告诉记者:“村里有810亩1958年种植的连片梨园,按照每亩12棵左右的密度计算,总数在万棵左右。” 

  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严强介绍,岭山村地处废黄河故道,地势高亢,沙质土壤,适宜果树生长。1958年,滨海大套和果林地区连片栽植了5500亩果园,绵延十几公里。1987年前后,总面积扩大到9700亩左右,达到顶峰。 

  然而,这些年来,当年规模较大的果园,多已不复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岭山村周边许多村民陆续刨果树。“1995年前后刨得最凶。那时梨子最便宜卖7分钱一斤,本钱都收不回来。”于广虎回忆说,村民们曾拖了到浙江湖州卖,结果一周只卖了一蒲包。当时还是土路,梨子成熟时,一旦遭遇阴雨,道路泥泞,有时眼睁睁看着梨子烂在地里。“雨天去卖梨时,男人前面拉,老婆后面推,一推就是十几里!” 

  “后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老人不懂技术,梨园荒了,干脆刨了长粮食,方便走收割机。”许多人家刨树卖给烤鸭店当柴火。一家看着一家,没几年时间,两个乡近万亩果园所剩无几。 

  岭山村大梨树是最早一批栽植的,也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许多岭山人对梨树有感情,舍不得刨。”于旭说,村里三分之一人家的果树完整保留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连片梨园的壮观景象。 

  2004年,一条6公里长5.5米宽的火箭路纵贯岭山村境内,村民卖梨难成为历史。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品种的改良,岭山梨园迎来了春天。越来越多的人来岭山村赏梨花摘梨。当地给无名梨命名为“大套蜜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园区还大量培育梨苗,发给村民栽植。 

  严强说:“梨树的树龄一般在120年左右,岭山村60年的大梨树正值壮年呢。” 

  一群留守老农的梨果账本

  花开是景,花谢成果。 

  岭山村梨树有鸭梨、雪花梨、白酥梨、无名梨等。现在最出名、身价最高的是无名梨,约占梨园一成多。  和大梨树的命运一样,无名梨也几经波折。这种最初从河北引进的梨种,虽然甜度高,采摘迟,耐储藏,但因个头小,仅有草鸡蛋大,多少年里不被看好。村民于国祥说,学了疏花疏果技术,特级梨可以长到三两左右,大的四五两,“就像一碗菜,十双筷子吃和一双筷子吃,不一样!”春节时特级无名梨一公斤可以卖到二三十元,远销台湾等地。 

  在岭山村,像蜜蜂一样在梨园里忙碌的,都是村里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于旭说,“这些老夫妻个个都是长梨的好手,收入也不一般!” 

  4月6日,梨花丛中,洪长岭和老伴踩在一人多高的梨树枝干上,一手攀着树枝,一手敏捷地疏花。“我的梨可甜了!”老人自豪地介绍,“都是用黄豆发酵追的肥。”黄豆一公斤四五块钱,一棵树要用十来公斤黄豆,舍得?“舍得!梨长得好可以卖到十来块钱一斤,你说合算不合算?!”严强解释,施用有机肥长出的梨,影响口感的石细胞少,含糖量高。 

  68岁的于广虎掰着指头给记者算收入账:他家25棵大梨树,无名梨树7棵,一年梨果保底收入四万元,加上他给附近的蔬菜园做管理,一年收入又是两万元左右。 

  62岁的于国祥长了10亩梨园,有70棵大梨树,其中无名梨树15棵,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你算算,我种庄稼,一亩地一季小麦1000斤,一季玉米1000斤,刨去成本,赚到1000块钱算足了,还要老天帮忙。而我的无名梨一棵就能收入几千块呢。” 

  前几年,于国祥栽的七八十棵果树苗,现在已到了挂果期。今年他又栽了上百棵,连大带小近300棵了。他还投资5万元,自建了冷库,梨子可以储存到春节卖,收入大幅增加。 

  人勤树不懒。72岁的于从树,除了自家长的10棵大梨树,还包了邻居家的10棵大梨树。18岁开始长梨树,他经验丰富,长出的梨子个头大口感好,曾创下两树梨卖出1.2万元的纪录,至今在村里没人能打破。 

  于旭介绍,现在岭山村635户人家,2560口人,在家不足千人,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不足一亩。全村仅梨果一项,年收入七八百万元。 

  大梨树提振小村“精气神”

  在岭山村,除了连片的梨园,每户家前屋后,有空地处多可见果树。去年,园区推出“千户万株”绿色工程,岭山村民栽植了2.4万多棵果树,占园区新栽果树的三分之一多。 

  “长梨树的地方,就没有麻将桌”。梨园一年四季有活做,疏花、疏果、修剪、施药、追肥,活不重,但需要人做。在岭山村,谁家的梨树长得好,谁家的梨子结得棒,在村里就受人尊重。 

  果树给岭山人带来了殷实的收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滨海一般人家还是土墙房时,岭山许多人家已经盖起了瓦房。现在,村里长梨树的人家,绝大部分都住上了楼房,平均每户大家庭拥有一辆轿车,有二十多户人家在外买了商品房。 

  村民于从树家是独门独院的小洋楼,周围都是梨树。老人对记者说,“我70岁老头不说假话,我们老两口长了一辈子梨树,现在爬上爬下一点问题没有。人啊,做做事健健康康,没事做不是好事!别人‘三高’我们老两口全不高,平时头疼脑热都少。” 

  4月8日,村民于广太家很热闹。原来,于家两个儿子回来了。于广太告诉记者,两个儿子工作很忙,春节都没空回来,这次相约分别携全家回来看梨花。 

  于家在当地知名度高,先后出了两个大学生。大儿子于利成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次子于利前2003年考上南京大学。 

  于家长了25棵大梨树,全家人对大梨树充满感恩。当年,两个孩子考上名校,欣喜的同时,这个普通农家也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于广太说,那个时候,得亏这些大梨树,每年卖的梨钱都供孩子上学了,加上亲戚的资助,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现在,于利成就职于中粮集团,于利前在微软中国公司工作。两人虽然都在北京安家,但他们始终对家里的大梨树充满牵挂。回家看父母赏梨花,几乎成了他们每年的一种仪式。 

  “积玉积金不如栽桃育李,宽田宽地莫若重教崇文。”这是岭山村民自撰的《状元村赋》中的两句。在当地,岭山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1989年,岭山村民就集资修建了全县第一所村级小学教学楼。这些年来,岭山村近半数长大梨树人家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大学。 

  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党工委书记鲍晓峰感慨地说,一群大梨树,影响几辈人。父母勤劳,孩子争气,大梨树提振了岭山村民精气神。岭山村不仅是富裕村,还是文明村。现在,岭山村的大梨树成了景点,岭山人也成了四邻八乡的风景。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