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沛县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张航都要到微山湖畔来几次。他不是来欣赏风景,而是密切关注这里的水质情况。在湖边,有沛沿河李集桥国控断面,这是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的北出口。“高锰酸盐3.206、溶解氧10.99……”4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李集桥监测点,机器设备24小时监控着相关指数。张航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河面采样,进行人工数据分析。“两种监测结合,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张航干这一行10年,他说这几年水质一直在向好,周边的林子密了,鸟儿多了,知了的叫声响了。
小小监测点,反映水环境的大面貌。沛县东临微山湖,西拥大沙河,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处于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重要节点。2015年,沛县在苏北率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验收。目前,全县15万吨污水处理系统建成投运,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生态优势是沛县最大的潜力,要积极对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实现更大发展。”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说,全县着力打造“一网、一区、三廊道”生态格局,即水生态保护网,生态保护引领区,大沙河生态廊道、徐沛快速通道生态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沛县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叫响“一城好水、两汉源头”城市品牌,守好江淮生态大走廊北大门。
生态发力,沛县在行动。实施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三网合一”绿化工程,筑牢生态屏障;推进生态修复,开展采煤塌陷地治理,强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环保“五大行动”,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结合省263行动,我们进一步严格管控,守好生态红线。”沛县263专项办副主任孟庆凯说,县里实施 9大类63项工程项目,预计投资115.4亿元,实现水环境区域全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消除黑臭水体,大气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在丰乐村,记者坐船通过京杭运河湖西航道行驶1600余米,进入微山湖的水源地取水口。这里,曾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评为“中国好水”。记者看到,900多根围护桩插在湖面和岸边,设置起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500米和1500米的一、二级保护区。“最近湖面清理的养鱼网箱有4000多平方米。”负责水源地保护工程的沛县兴蓉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刘伟告诉记者,生态改善惠及百姓,从去年7月起,沛县主城区和北部镇区 30万人喝上微山湖水,从此告别饮用地下水、水碱大的历史。
做好“水”文章,曾经的煤城变水乡,更带来发展新思路。微山湖边的安庄村,关掉4座小砖厂,建起27家农家乐,转型为省级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点。村支书宁道龙介绍,全村1300亩耕地有一半种植杞柳,村民们把杞柳编织成装饰品、篮子等一千多种产品,卖到澳大利亚、美国等近10个国家,年出口60万美元。“环境好,住得舒坦,我们也有事干。”58岁的村民韩念芝,一边在家照顾婆婆一边编杞柳,一个月挣近3000元,幸福指数挺高。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今天的沛县,既守住绿水青山,也留下金山银山。他们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形成煤盐化工、铝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大力发展光伏光电、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去年,沛县在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中位居第二,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8.5%。
改造一新的大沙河畔,河滩上果树密植,建有33个家庭农场。“我们统一管理,八成用上生物农药,推出‘沙河印象’的绿色品牌。”沛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封文雅长期“泡”在岸边,正筹划在物流、加工、冷藏等方面再推进,打造10万亩优质果品示范带。望着沿线一条33公里长的景观路,记者很感慨,这是一条生态路,还是致富路、转型路,连通起一个宜居宜业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