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12分,“南理工二号”立方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搭载阿特拉斯5号火箭(Atlas V)成功升空,这也是南理工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4颗微纳卫星。据悉,“南理工二号”搭乘天鹅座货运飞船(OA-7 Cygnus cargo freighter)抵达国际空间站(ISS)后将择机抛射入轨。
据介绍,“南理工二号”为双单元立方星(20cm×10 cm×10cm)架构的立方星,采用了国际Cube-Sat设计标准,重2.3kg,除欧盟QB50提供的FIPEX载荷外,还搭载了新型控制载荷和高精度GPS 接收机两项载荷。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南理工二号”是在美国发射的?南理工微纳卫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翔老师解释说,“2012年4月,南理工通过欧盟的专家评审,正式加入QB50项目,所以‘南理工二号’ 具体在哪儿发射是由欧空局决定的。”
记者了解到,QB50 项目是由欧盟确定的第七框架协议旗舰项目,由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动力学研究所联合欧空局、西北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国萨瑞大学空间中心、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空间中心、德国莱布尼兹大气物理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共同提出。
项目采用50颗卫星组网,实现对目前人类尚未深入涉足的低热层(90到300公里)大气的中性粒子、带电离子的组成与分布、阻力参数、大气温度与磁场进行多点在轨测量,同时开展卫星再入大气层过程的相关研究。
国内高校中,西工大、北航、国防科大和哈工大等也参与了该项目,比如,和“南理工二号”一同“上天”的还有哈工大的“紫丁香一号”、西工大的“翱翔一号”等。
张翔老师介绍说,“除执行低热层大气探测任务之外,还将进行新型纳卫星平台的在轨演示、COTS器件在空间应用的可行性、可展开帆板技术和零动量控制等多项微纳卫星关键技术的检验和验证任务。”
据介绍,由于卫星设计研制涉及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电气控制、计算机及软件、机械力学、能源热学等众多学科。通过该项目,将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复杂系统设计和工程研制的全过程,进而培养具备系统工程理念的综合性创新人才。
盘点南理工“上天”的其他三颗小卫星
1“南理工一号”
2015年9月25日上午,南理工自主研制的“南理工一号”立方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
“南理工一号”是一颗双单元立方星,重仅2.2千克,该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含了卫星所有功能系统:电源、结构、热控、姿态、通讯、星务等一样都不少,星上系统全部采用商用器件,自主研制。
“南理工一号”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
2“八一少年行”
2016年12月28日中午11时23分,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该卫星的制造与试验、总装与测试等环节工作均在南理工完成。
“八一少年行”的中学生科普小卫星计划在轨运行的时间将不少于180天。卫星采用了标准的双单元立方体构型。所搭载的载荷在卫星入轨后可执行对地拍摄、无线电通讯、对地传输音频和文件以及快速离轨试验等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八一少年行”小卫星是八一学校近40名初、高中同学组成的小卫星学生设计研制团队在南理工专家的指导下,全程参与了卫星的创意、设计与研制过程,并主导完成了卫星四项载荷的设计工作。
3“凯盾一号”
2017年1月9日,南理工受委托研制的首颗商用立方星“凯盾一号”成功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当晚20点11分,地面成功接收星上数据。“凯盾一号”卫星重量2095克,尺寸100×100×227mm,设计寿命10个月,运行于533km的太阳同步轨道。
“凯盾一号”立方星搭载AIS 通信载荷,是凯盾新一代海事卫星系统的首颗实验验证星,该星能接收全球水域的AIS信号,建立船、星、岸之间的双向高速链路,并实现实时数据交换,此次飞行任务是验证其星载接收机及其算法的可靠性。(李晨 杜建宾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