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8年,一名57岁的男子从浔阳出发,怀着万分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前往夜郎。这名男子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
自天宝初,春暖花开时,翰林学士李白在沉香亭为唐玄宗和杨玉环醉赋《清平调》,让高力士脱靴侍候,被赐金放还后,遂到处游山玩水,以饮酒吟诗、学道会友为乐事,倒也逍遥自在。但这种逍遥的生活,被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打破了,而直接打破李白神仙般飘逸生活者,是一个叫李璘的人。
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他聪敏好学,在玄宗诸子中以博学而闻名。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三月,四岁的李璘被封为永王。永王李璘也风光无限地过了几十年舒坦的王爷好日子。然而,永王的好日子同样也被“安史之乱”打破了。
天宝十四(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也是在此时,居住在庐山的诗仙李白,进入了永王李璘的视野。因为李白早已名满天下,因此,李璘三次上庐山相请。李白应召,成了李璘的幕僚。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展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
但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抗战激烈进行时,在平叛战争正处于艰苦的阶段,统治者内部尚有余力打内战。皇位的保护和争夺,有时比对付叛军还重要。李璘总领四道节度都使,镇守江陵。这时,江淮租赋像山一样堆积在江陵,李璘在这里招募勇士数万人,每天消耗的费用数以万计。李璘长于深宫,不谙世事。他的儿子李场以为天下大乱,只有南方安定富庶,李璘管辖数千里地区,应该占据金陵,割据江南,像当年的东晋一样,建立一个偏安半壁江山的朝廷。
李璘擅自引兵东巡,沿江东下,军容甚盛。此时他并没有打出反叛的旗帜,没有暴露其割据江南的意图。许多人还以为他将引兵北上,参与中原的平叛。但是,按照唐玄宗的任命,李璘并没有进入江南东道的权力。
李璘的思想动向及皇族内部的政治斗争,李白当然不清楚。于是他从爱国热情出发,随军途中,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热情洋溢地赞颂永王李璘“功绩”、抒发自己“远大抱负”的七言绝句。其中第六首就是途经镇江时所作。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诗中描写了永王的战船浩浩荡荡,顺江东下,经过古丹阳郡(建邺城)和京口北固山一带,地形险要,风景如画。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这些都是诗人想象或鼓励之辞,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长江流域。
后来唐肃宗发兵征讨李璘,李璘兵败自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判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李白老年的落魄,恰与其仕途不顺、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而被发配夜郎有关。流放途中,适逢皇帝大赦天下,被赦两年后,60岁的李白仍老当益壮决定再次投军扫除东南之乱。但李白欲投李光弼军未果,怀抱救国之志的愿景再次落空,这也是他从政路上的最后一次尝试。
公元762年,李白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去世,可谓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