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诗词中的镇江:凭阑指顾分吴楚

2017年05月16日 14:52:58 | 来源:镇江壹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随着《唐伯虎点秋香》、《风流才子唐伯虎》等影视剧的热播,唐伯虎给世人留下的就是一位才华卓著、风流倜傥、纵情山水的潇洒公子哥儿形象。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歪曲了唐伯虎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杜撰,真实的唐伯虎的确很有才华,但他却并不风流,而是一个悲情才子。

  《明史》对唐伯虎的生平记载仅200余字,真实的唐伯虎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父母对其期望很高。因而,他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参加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19岁时,唐伯虎迎娶了他一生中唯一的妻子徐氏。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他的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而家境也从此衰败下去。29岁时,他在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解元”,可谓人生得意。然而,在他得意之时,人生的挫折也相对伴随而来。

  据《明史》记载,在唐伯虎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非常出众,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对其十分欣赏。后来,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学士程敏政欣赏。程敏政读完后也觉得文章写得十分精彩。而赶巧的是,在朝廷举行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的官员也正是程敏政。唐伯虎与江阴富商的公子徐经一同赴京赶考,两人多次前往程敏政家去拜访。然而,徐经却趁此机会收买程敏政府上的家童,考试之前就得到了会试的考卷。然而,巧合的是,那一年会试的题目出得极为冷僻,除了唐伯虎与徐经两人之外,考生们都难以答出考题。据说,程敏政拿到这两份出色的答卷时,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这必是唐寅与徐经的。”结果,这句话被一些平时忌恨程敏政的人们听到,于是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皇帝听后大怒,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打入大牢。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买通程敏政的家童泄题一事,并说将窃取试题泄露给了唐伯虎。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的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将程敏政和唐伯虎释放出狱。唐伯虎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然而,唐伯虎感到十分不耻,于是没有上任。而在此时,本以为可以飞黄腾达成为官太太的妻子一听说此事,希望落空,拂袖而去。科场舞弊案不仅断绝了唐伯虎的功名之路,还使他妻离家散,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不利的事情总算是过去了,但这件事在唐伯虎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印记,他对仕途感到十分绝望,遂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作诗文书画终其一生。他开始了自己人生当中历时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游历,远游江苏、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等地的名山大川,历时一年之多。镇江历来是文人墨客必到的游览胜地,登上市郊的金山可以遥望江中的焦山,有“焦山山里寺,金山寺里山”。唐寅在游览金山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山峙清江万里深,上公乘兴命登临。

  凭阑指顾分吴楚,满眼风波自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发,祗园兵燹废黄金。

  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唐伯虎经受了科场冤狱之后,家庭和婚姻也发生了变故,一路上郁郁而行。

  悲情的人生际遇使他的思想日渐消沉,唐伯虎晚年笃信佛教,以寻找精神寄托。例如,他曾写过一首《七十辞》,“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词语简洁而平白,却道出他一生的苦闷遭遇以及他悟出的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道理。

  明嘉靖二年(1523年)秋天,唐伯虎与几位友人一同去东山游玩,看到苏东坡的一首词中写道“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不禁感慨万分,心生悲凉。回家后,他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不久就卧床不起。唐伯虎料想自己时日无多,便写下了一首绝命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几天后,54岁的唐伯虎就在孤独与忧郁中死去了。

  唐伯虎死后,他的好友祝允明等为他凑钱简单料理了后事,将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祝允明为唐伯虎撰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这成为后人了解这位悲情才子的主要史料之一。

  历史上的唐伯虎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凄怆,但在后人的印象之中,他却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然而,在其风流倜傥的背后,更直击人心灵的应该是他那悲情的一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