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水波潋滟,桨声欸乃,成就了关于江南的梦,那在这一片阡陌纵横、河湖相连的水乡泽国,却有着另一段如梦似烟的传奇过往。
当悠悠的微风吹散历史的尘埃,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湖泊,便从梦中醒来,走入人们的视野。
曲城南下有丹山,掩映平湖杳莫攀。
在句容城西南15公里处,有一座丹砂裸露、拔地而起的山峰,它是1000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造就的周身分布红色砂岩的独特山体——赤山。赤山南麓,美丽的湖泊依山蜿蜒,水波潋滟。山,因湖秀美;湖,因山得名。
赤山湖是六朝古都南京母亲河——秦淮河的源头,她位于江南古邑句容西南,金陵之左的句容,东南有著名的道教圣地茅山,山峰峻峭、洞天争奇,素有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西北有我国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其“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被世人称奇。而流淌于两山之间的那一条水脉,终汇于西南一隅,成为秦淮河上游最大的天然湖泊,同时也成为秦淮河的主要源头。《二十五史》有载“句容,江宁府东,南有茅山,北有华山,秦淮水源于此。” 因此,赤山湖也被誉为“秦淮第一湖”。
2013年12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同意建立江苏省句容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成为镇江市首家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2014年景区通过省水利厅的验收,成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去年8月,赤山湖又正式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继镇江金山湖之后,镇江市第二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专家考证,汉代以前,赤山湖曾是句容、江宁、溧水交界处的一片天然湖荡。西汉神爵年间,太守张渤治赤山湖,拉开了赤山湖人工治理的序幕。东汉吴赤乌二年,吴帝孙权为治理都城建邺的水患,在此“筑赤山塘,立磐石,以为湖水疏闭之节”。《三国志》有载:赤乌八年八月,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kuài)市,作邸阁。上下共十四埭(dài),号破冈渎,距今已有1771年历史。这也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一条人工梯级运河。历史上的赤山湖以她独特的地理条件,连接着太湖和秦淮河两大水系,形成句容独特的秦太运渎文化,从六朝至隋唐存续已500多年历史。
一湖碧水,一座丹山,秦淮文脉千年传。赤山湖不仅滋润着驰名中外的秦淮文化,更孕育出灿烂的史前湖熟文化。因湖而熟,沿湖而下,灿烂的湖熟文化以赤山湖为源头,传播至南京,深深地根植于秦淮河两岸。1959年史学界正式命名“湖熟文化”,与“河姆渡文化”齐名,她代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5000年的灿烂文明。赤山湖千年的演变历史是一部人与水相处、抗争的历史,《赤山湖志》中记载着湖泊的沧桑变化,记录了历代赤山湖的修浚史。可是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人湖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逐水而居,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日趋减少,直至上世纪80年代,赤山湖湖面已基本消失,仅留有2.3平方公里的环湖。湖泊的蓄滞洪功能完全丧失,湖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1991、2003、2007年大洪水年景,万亩精养渔池,几十万亩良田受涝,损失惨重。
2007年,句容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对赤山湖地区进行退渔还湖的战略决策。经过近十年的建设,退渔还湖面积达10.3平方公里。现已形成三岔湖蓄洪、环湖行洪、白水荡滞洪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洪水利枢纽体系,赤山湖地区的防洪标准也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湖区经受住了2015年超历史洪水考验,滞洪量达1500万,为下游南京防洪作出巨大贡献。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依托赤山湖水利工程建设,总占地面积为16.1平方公里。景区毗邻江苏省会南京,距南京市中心37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6公里,距宁杭高铁句容站仅仅5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融山之峻丽,水之秀美,植被繁茂的景观于一身,集观光游览、亲水健身、休闲度假、科普宣教功能于一体,全力打造以水生态为基础,水文化为底蕴,水文明为标志的综合性生态风景区。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的成功建设,树立秦淮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形成秦淮河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的屏障,成为人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秀美水利景观。
这里的静,吹尽了浮尘,洗却了铅华;这里的美,是高人隐士眼中的人间净土。如今,古老的赤山湖已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