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人文渊薮之地,江苏历来文化名家辈出。他们或在时代浪潮中挑起担当,或在方寸书斋间著书治学,或在广袤舞台上演绎悲欢,或在人间烟火里遍寻诗意……
为了策应“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展示江苏文化风貌、彰显江苏人文精神,我苏网推出《我苏人物之文化名家》系列报道,带您领略那些闪耀在近现代及当代的江苏文化名家风采,感受一个个丰盈而独特的生命故事。
在中国书籍设计界,速泰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名字。他被评为“建国五十年来产生影响的十位装帧家”,作品曾经九获“中国最美的书”。
不过,书籍装帧设计师只是速泰熙众多身份中的一个,动画造型、中式家具、地铁壁画……多个不同的领域,他亦卓有成就。这一切既有兴趣的指引,又源于热衷创造的基因,正如他所说:“创造性的快乐有别于其他任何的快乐,捡到一百万,是能够很快用完的,但如果创造了一个作品,这种快感会永远跟着你,一辈子都用不完。”
自幼受艺术熏陶,初露设计才华
速泰熙是地道的老南京人,1943年出生于南京狮子桥附近的一座老宅子。在他的记忆中,老房子很大,大厅里有很多木板雕刻的对联和匾额。他的祖父喜欢字画,还收藏了吴昌硕、高邑等名家的原作,父亲能写一手好字。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了速泰熙最早的艺术启蒙。
同样给予速泰熙滋养的,是南京这片沃土。速泰熙回忆,上中学时,看到街道上很多招牌都是名家写的字,他感受到书法的艺术魅力,所以练起了书法。后来,他又对篆刻产生了兴趣,还帮弟弟的小学班主任刘祯祥,刻了一枚“祯祥寄兴之作”的印章。一次,刘老师将刻有印章的国画送给傅抱石看,傅抱石见了,对画作本身不置一词,却夸赞印章刻得不错。后来,速泰熙又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常国武刻过几枚图章,常先生几十年都带在身边,即使印面已变成弧面,他还在用,这让速泰熙非常感动。
在学校里,速泰熙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他就读于五中,五中的黑板报叫“五中公报”,是出了名的气派,速泰熙很快参与其中。他坦言:“我的设计生涯,从我的母校开始。”中学毕业后,速泰熙因为化学成绩优异顺利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962年,他开始教中学化学,一教就是24年,写字、刻印这些事依然是他的业余爱好。
专注书籍设计,九获“中国最美的书”
1986年,速泰熙被调进江苏文艺出版社,专业从事书籍装帧设计。这些年,他为冯骥才、叶兆言、吴为山、孙晓云等多位名家设计过书籍,设计作品曾九获“中国最美的书”奖。
设计每一本书,速泰熙都会沉淀许久,他会不断地推翻别人已经觉得完美的方案,不断尝试创新,做一本书要花费一两年的时间。
对于创作,速泰熙曾创造性地提出“创·可·贴”的创作理念。创即对既有形式的突破,形成独特的个性;可即可人,既要有出色的视觉效果,又要便于读者阅读、收藏使用;贴即贴切,一要贴合书稿的内容精神,二要贴近读者的认知水平与购买水平。他的新作《铭文天下——南京城墙砖文》便遵循着了这一理念。整本书分为六种颜色的不同封面,代表南京城砖的不同色泽,书籍封面设计成城墙铭文格式。翻开封面,可以看到里面还隐藏着两张城砖拓片,里面的版式则是根据明代雕版印刷的版式来做的。
《铭文天下——南京城墙铭文》书中带着精心制作的城砖拓片。
做书籍设计多年,速泰熙自然对纸质书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他看来,读制作精良的纸质书,心境会很不一样,“这种美具有装订的形式、工艺的特点,又有材质的美,编排的美,有图形与文字的组合的美,是从封面到内页,一直到封底,整本书都贯穿了设计的理念,贯穿了设计的审美追求,是很完整的品味与体会。”
任性跨界 追求“有根的现代”
除了书籍设计,爱好广泛的速泰熙常常在艺术和设计领域频繁跨界。经典动画片《大耳朵图图》中天真烂漫的“图图”这一形象,便是他以外孙为灵感设计的。速泰熙说,除了外孙的“招风耳”,还选取了侄女儿“站着的头发”和中国特色的丹凤眼,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图图”——“一个一看就是中国的动画形象”。
2017年7月,速泰熙出席动画电影《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主创见面会
家具设计,则是速泰熙的另一个挥洒才华的领域。他的代表作“世博椅”“国宾椅”“天人合一椅”等广受好评。尤其是“天人合一椅”,创意源自商代青铜器上一个“天”字,根据字形设计了椅子,由玻璃与木制相结合,兼具古风与现代感,在世界多地展览过。
速泰熙与其设计的“天人合一”椅
在创作中,速泰熙始终坚持“有根的现代”这一艺术理念——在葆有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感的变异。这使得他的所有设计低调、朴素、不张扬而耐人咀嚼。“光是洋的风格,不行。但是太传统,一点新意没有的话就有点陈旧。所以‘有根的现代’是最重要的。”
这些年,速泰熙还跨界壁画领域。南京三山街地铁站的壁画《灯彩秦淮》、大行宫地跌站的壁画《春节》、南京南站的博爱墙等,都出自速泰熙之手。“本来这些地方都可以出租用来张贴广告挣钱,可南京用来做文化创作,现在很多其他城市也纷纷到南京取经。”速泰熙说。
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以前看速泰熙的设计感觉不可思议,在一次南京之行后,解开了自己心中的疑问:“一般人是从平地仰望高山,而速先生却是从高山俯视平地,那是从历史文化积淀的高山之上,审视社会和现代的平地……”
速泰熙说,这座高山就是南京这座城,因为在南京,他才会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触。
来源/现代快报、南京日报、大公网、凤凰网江苏等,我苏网综合;编辑/刘静 实习编辑/彭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