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上的无锡景

2017年08月22日 10:48:21 | 来源:无锡市旅游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初秋的雨,清静得,像是对所有夏天的喧嚣说的一声“嘘”,轻松随意,却摇开了闲雨听戏静吃茶的心境,找个戏台去,不动声色地含蓄一场......初秋的雨,清静得,像是对所有夏天的喧嚣说的一声“嘘”,轻松随意,却摇开了闲雨听戏静吃茶的心境,找个戏台去,不动声色地含蓄一场......

        戏台、戏楼,就像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台上台下的面孔在不断变化,剧目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但融入老百姓骨髓、融入血液的戏剧情结是不变的,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的古戏台是不变的。  

  薛福成故居

  说到家庭戏台,自然要说到薛福成故居的戏台。这是座极富江南园林特色的庭院式戏台,以一泓池水和众多假山为辅,种植多种花木,景观参差错落,曲桥流水、假山树木顺其自然,营造出如诗如画、富有生气的山水意境。虽为人作,宛如天开!

  戏台高筑于花厅南首的荷池上。池上几片残荷,池中数尾锦鳞,垒垒的假山从池中崛起,恰到好处成了古戏台的础柱,使古戏台凌空挑出,兼以戏台飞檐翘角、雕刻精细,尤其显得玲珑秀逸而古朴典雅,并凌凌然而有了几分仙气。

  戏台不算大,凡二十几平方米。台面广漆锃亮,抱柱联为李鸿章所撰:“桃花流水在人世 风月笙箫坐夜间”。台后一屏图案精美,屏的两侧有门通向后台,这便是传统舞台的“出将”和“入相”了。后台为一走廊,那是供伶人上下场之用的。

  整座戏台布局紧凑合宜,与观众席——花厅间距恰到好处,坐在花厅内或花厅外走廊里看戏听戏是再惬意不过的了,不仅台上演员风采尽收眼帘,同时欣赏到的还有嶙峋的假山和旁边的花木。

  面对古戏台,我似乎听到渐近渐远的锣鼓声,仿佛听见延续了数百年的浅吟高唱。

  西水墩戏台

  运河小岛故事多,西水墩上的古戏台。解放前这里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庙里的两座戏台就是祭祀时请人唱大戏用的。

  留完好的古戏台上,仍会有戏曲表演。锣鼓胡琴一响,附近的居民便会闻声而来,或坐或站,京剧沪剧、锡剧滩簧,听得是津津有味,即使曲已散而人还久不愿离去。

  拈花湾 妙音台

  妙音台,拈花湾小镇戏台。

  台口立柱楹联“慧眼见一切,妙音满十方。”上场门和下场门的“来兮”、“归去”,亦是富有浓浓禅意,将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的传统戏剧文化与禅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人感慨,耐人回味。

  “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

  南水仙庙戏台

  在清名桥北侧再往南,就能找到南水仙庙戏台了,庙内有山门殿、大殿、戏台、道教音乐馆等建筑。后世曾被用于兴办学校、进行革命活动等,现为无锡市道教协会所在地。古戏台宽大有余,可以想像当年这里的繁华。

  

  张中丞庙戏台

  无锡张中丞庙戏台地处无锡惠山直街中段,是锡惠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略显斑驳的梁柱、泛着青苔的石板路,以及两株四百年树龄的银杏树,依然能想象出当年老戏台的辉煌盛况。  

  礼社古戏台

  礼社古村,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一村四院士”、“一门四博士”的佳话,早就为人熟知。礼社古戏台,外观呈亭台状,造型典雅精致,顶面藻井留有彩画,完好精致。在这里能感受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植福寺戏台

  植福寺,位于荡口古镇遗址群的外围,坐落在几座自然村落的交叉处。游人稀少而显得特别清静。植福寺戏台高高屹立,仿佛还回响着当年的锣鼓喧天曲韵悠扬。

  

  咿咿呀呀,说唱坐打,哼哼哈哈,怒喝笑骂,水袖莲步,人面桃花。

  中国戏码头

  2016年,戏曲文化传播人陈玟纬先生受梅派艺术大师梅葆玖启发,萌生起创办中国戏码头品牌的想法。2017年的4月,南长街淘沙巷7号的戏码头就亮相在世人面前。

  亭台楼阁,廊桥回转,一步一景,艺术美感随时震撼着你的视界。

  中国的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登场。

  一柄太师椅,一张八仙桌,一杯香茶,看着环境幽静,戏台玲珑,淸水灵动,戏声柔美。面对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古戏台,唯叹岁月。

  素材来自:Nancyma 、吾心有尘、陆建华摄影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