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画图匠”想为中国传统家具做点事

2017年08月24日 16:01:43 | 来源:江南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网上鲜有乔子龙的官方介绍和报道,采访前,只听说他出身无锡园林木作世家,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很有一套,在业界享有很好的口碑。踏进乔子龙家的那一刻,谜底揭开。满屋子的实木家具古朴典雅,透着圆融之美,泛出温润的光,不张扬却让人移不开目光,亦如它们的主人乔子龙。可他却谦虚地说,“我就是个爱动脑筋的画图匠”。

  游历在外

  赶上最后一波下海潮自学有一套

  乔子龙1964年生于无锡,祖上五代都是修建亭台楼阁,懂造园术的大木匠。爷爷、父亲、哥哥都是古建筑与木工领域的行家。上中学前,乔子龙跟他们学过木工活儿,但那时的他,个头小、手里没力,干着干着就会体力不支。爷爷不忍心,就教他跟着自己学画图。爷爷画图很厉害,乔子龙趴在爷爷身边学“放线”(即定位,施工术语),学画木雕。

  中学毕业,乔子龙进入无锡市机电工业技工学校,学的是电工。在学校,乔子龙的画图功底藏不住,机械制图这门课,他一直是全校第一,当年只有他是100分。乔子龙家里的墙上,挂有传统题材的书画,花鸟、隐士,笔笔见功力,都是他自己画的。“我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拜师。”乔子龙的书法是跟无锡的老师学的,加上苦练,楷、篆、隶、魏、行书皆长,他还跑去南京、上海拜名家学国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书画基础。

  乔子龙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至水泥厂工会做美工。1985年底,他调到了市越剧团负责舞台灯光,电工兼美工。1987年,无锡大饭店对外招聘,那是当年无锡仅有的两家合资企业,待遇优厚,职位很抢手。跟乔子龙一起应聘的,有很多艺术学院的科班毕业生,乔子龙写得一手好书法,招聘方很欣赏,最终只留下了他一人,在营销部负责广告美术。乔子龙是追逐改革开放浪潮的一员,他放弃了单位的分房,选择了辞职,赶上了最后一波下海潮。

  1992年到1996年,乔子龙先后去了海南、广东、天津、北京、大连、山东、上海等地,搞室内装修,做广告设计。1993年,乔子龙在广州一家服装厂做美工兼广告,被单位派去南方大厦监督现场装修,对方的香港设计师向他推荐了一本清华大学编的《室内设计资料集》,说想学装修,就把书里的图都画下来。“最笨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乔子龙买来五百张A4复印纸,利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愣是把书中近千张中外各时期的室内建筑线描图全部画了下来,“画着画着就明白了”。

  人生转折

  客居云南十五年成就“乔工风格”

  1997年,乔子龙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经无锡大饭店行政部经理“老雷”介绍,乔子龙去了云南丽江。无锡轻院的老师王涛在云南开了家装修公司,签下了中甸一家酒店装修的项目,便委托老家无锡的朋友“老雷”给他介绍酒店装修设计师,“老雷”向王涛推荐了在外多年,有着丰富装修经验的乔子龙。1997年1月29日,乔子龙坐上王涛的车,从丽江前往中甸,路遇车祸,乔子龙昏迷了五六个小时渐渐苏醒,可王涛却再也没能醒来。

  乔子龙回到无锡,惊魂未定,发誓再也不去云南。可就在这时,对接这一项目的云南艺术学院一位教授接连打来电话,希望乔子龙出于人情考虑,继续接手这个项目。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从学识、技艺还是阅历上,乔子龙都是酒店设计的最佳人选。1997年5月,乔子龙又去了云南,他为当地设计的这座既现代又民族的酒店,成了一个样板。自此,乔子龙也真正步入了职业设计师生涯,创办了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

  从1997年到2012年,客居云南的15年,云南的文博场馆、山东的孔府西苑、北京老城区的四合院……除了国内,乔子龙的设计服务还做到了东南亚。乔子龙说他的设计没有风格,因为他不能以自己的风格去套所有项目。但他有一套“应地(或现场)分析法”,每接一个项目,他必定会亲自到场,去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与环境,根据对方需求,提笔上阵,坚持手绘,给出最佳设计方案。渐渐的,乔子龙形成了古今并融的建筑设计语言,被业内人士推崇为“乔工风格”。

  回到无锡

  心心念念呈现惠山古镇的内在精华

  在外游历多年,乔子龙时刻思念家乡,加上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儿子读书等原因,2012年初,他回到了无锡。在云南时,乔子龙结识了云南省规划设计院前院长顾奇伟。顾奇伟是无锡荣巷走出来的著名建筑师、教授级高级规划设计师,在他的指导下,乔子龙学到很多,顾奇伟也成了乔子龙的恩师。乔子龙选择回无锡,更大原因是因为顾奇伟和惠山古镇。当时,顾奇伟是惠山古镇修复项目的主规划师之一。

  顾奇伟对乔子龙说:“你在外面学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又是能把建筑、园林、室内、家具以及陈设贯通之人,回到无锡能为古镇建设做点贡献,尤其在呈现古镇建筑的内部精华上。”听了顾奇伟的话,乔子龙坚决地放弃了在云南的一切回到故乡。他当时做了一个五至十年的规划并答应恩师,要为古镇画一幅20米的长卷,类似于清明上河图,用散点透视的画法,从黄公涧起到黄埠墩止,把惠山、锡山以及一百多座祠堂串起来,立体呈现。

  乔子龙对惠山古镇很有感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水泥厂在三茅峰下,乔子龙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从东门出发必经惠山横街、直街,他的很多同学也住在那里。

  后来,乔子龙跟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彭一刚老师出的《园林景观分析》自学园林,再看到古镇时,又多了份亲近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乔子龙为古镇出力的心愿一直没能实现。乔子龙今年54岁,在他60岁之前,他会一直等待机会,只要机会一到,他会鼎力相助。

  继续前行

  甘做中国传统家具学科的推动者

  乔子龙总结自己的人生汇点有两个:一个是惠山古镇,一个是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既然暂时不能为惠山古镇出力,人也到了知天命之年,乔子龙便想为国家的传统技艺做点事。他又定下一个十年计划,以一个工匠的眼光来解读中国传统家具的构造原理。头一年,他把自己游历二十余年来做的大量笔记和手稿整理出来,出了一本《匠学图绘——二十年设计手绘图集》,用中国人的笔法画中国人的设计图。

  乔子龙又用三年出版了《匠说构造——中华传统家具作法》。翻看着书中一幅幅精细的设计手稿、作法图例,很难想象,乔子龙的家具设计也是自学而成。1995年,乔子龙回无锡过春节,购得一套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他照着书画家具,画了个遍,又一次“画着画着就明白了”。王世襄之后,所有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基本停留在“赏读”层面,究竟怎么设计、制作,家具的内在文法,无人研究。

  乔子龙把文理科跟艺术与技术结合得很好,而他真正钻进去研究中国传统家具,更有了重大发现:家具是线架的物化,家具的间架构造,与文字的笔画间架是对“孪生兄弟”且相互影响,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对美的一种潜识。建筑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中国家具始终未形成一门学科。眼下,乔子龙正在进行“百器铭传”的大课题,他要通过亲手制作,以器说法,全面解析家具的道法。

  要创立新中式家具,首先要弄通中国传统家具的内在,在乔子龙看来,没搞清楚中国传统家具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他目前在做的,就是为设计师、工厂、工匠技师努力做出一部实用的教科书,让人们对照着书中的家具制作解说图,按照步骤和数据,就能做出实物来。他希望能寻找到深谙传统文化之道的朋友跟他一起完成这一课题,让大家知道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家具,对行业有所推动,他觉得,这是一个匠人应有的责任。

  2011年9月,乔子龙手绘的无锡太湖某处,概念方案。这是他2011年8月手绘的“运河江南”,表现的是无锡古运河南门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