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人文渊薮之地,江苏历来文化名家辈出。他们或在时代浪潮中挑起担当,或在方寸书斋间著书治学,或在广袤舞台上演绎悲欢,或在人间烟火里遍寻诗意……
为了策应“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展示江苏文化风貌、彰显江苏人文精神,我苏网推出《我苏人物之文化名家》系列报道,带您领略那些闪耀在近现代及当代的江苏文化名家风采,感受一个个丰盈而独特的生命故事。
挥毫泼墨,笔锋流转,行云流水间,中国新时代面貌跃然纸上。以白话文入书法,言恭达将满腔豪情诉于大草长卷,彰显家国情怀,唤起国人文化觉醒。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书法家 言恭达
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政协文史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言恭达是孔子门下文科高生言偃的第八十四世后裔,家学渊源深厚,父亲的书画也在当地颇有名气,言恭达从小就浸润在书香墨韵之中,他从事文艺,与家庭和父亲的艺术熏陶有着深刻关联。
他钟爱中国书法艺术,以书画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他的多幅大草长卷堪称这个时代的经典记忆,他的作品也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2008年,《我的中国心》
2010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1年,《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人物诗抄》
2012年,《体育颂》
2013年,《时代抒怀——言恭达自作诗大草长卷》
2017年,《军魂颂》
言恭达的六部大草长卷,皆以大时代大事件为基调,以白话文的方式,书写歌颂中国之美。透过画卷与文字,我们看到的是言恭达对时代的认知,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正能量。
言恭达所作32米大草长卷《军魂颂》在北京展出
在言恭达看来,“书法是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书法是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心灵的最佳途径,书法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书法 照进黑暗生活的一道光
1966年高考取消,高中毕业的言恭达插队落户到沙家浜。生产队组织知青通过水路去上海拉货,当时船的动力完全依靠人力,言恭达和同伴们就像三峡的纤夫一样,一步步把船拉到上海,然后再拉回沙家浜。在漫长的纤夫路上,他一边拉纤,一边背记借来的残本《草字汇》。回到茅屋里,他悉心揣摩父亲给他留存的唐·孙过庭《书谱》。在闲暇的间隙,他总是写写画画,乐此不疲,为艰苦的时光寻找快乐的出路。
唐·孙过庭《书谱》
插队虽苦,却让言恭达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书法。他把省下来的钱全部买了书帖,一有空就临摹,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字,哪怕只是对着看,都能看上许久。就这样,完全凭借着热情,言恭达一点点在书法世界中摸索,他的字也越写越有味道。在这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经历中,他开始真正爱上书法,为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所折服。
1980年,言恭达被调到常熟工艺研究所,专门负责书画研究。32岁的他,终于由此开始了自己的书法艺术之路。
师从名门 创新求变 终成大家
1981年,言恭达正式拜入著名书法篆刻家、金石学家沙曼翁门下。
他认真研究老师的笔法特点,牢记老师强调的训诫,“重在学古人能变古人,做到‘古中有我,我中有古’,‘领略古法生新奇’,不断地变化、发展,逐步创立自家风格。”他的篆书,不管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都有着自己的面貌和新的突破。他将刀刻、石凿、浇铸和书写的美学特性,艺术地融入到自己的笔墨之中,并且以草入篆,既有远古篆书神秘、悠远的境界,又有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完美展现,让篆书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大篆 自作诗《季翁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在书法路上探索近20年的言恭达,终于向着他敬畏的草字出发了。这一次,他依然从历代传下的经典入手,仔细揣摩,他“以篆入草”,将篆籀笔法运用于大草的创作之中,用涩笔、渴墨、涨墨、宿墨,使线条的浓、淡、枯、湿、飞白在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作用下,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现代感。
他师古而不拘泥于古法,在草书艺术上,他吸收了“二王”草书的古雅和厚重、张旭大草的恣肆和放纵、怀素大草的畅逸和迅疾,更运用了黄庭坚长线条的特点,渲染出王铎草书的墨色变化。他以坚实的篆隶奠基,主打中锋硬毫,又以羊毫长毫裹锋行笔,平添了高古和秀逸之气。
多年磨砺,言恭达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大家”。他创作的作品先后500多次入选国家级、国际性展览并数次荣获大奖。他通过书法书写中国形象,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了世界,他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怀悲悯之心 但行好事不问其他
言恭达说他有两件最重要的事,一是在书法艺术上强化自己的风格,更多地创作出体现时代的人文精神的精品,还有一件事就是,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公益慈善事业,实现自己一生的承诺。
“我必须这么做,一个艺术家要有悲悯情怀。”言恭达说。
言恭达先后为各类发展基金,尤其是为高等艺术教育和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无偿捐资超过千万元。他还为芦山地震灾区、安徽贫困地区捐助100万元的图书,为江苏孤儿学校捐助125万元作为200名孤儿的生活补贴等等。言恭达说:“是时代推出和造就了我们这批书画家,我们比我们的前辈幸福得多,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回报社会”。
言恭达被授予“全国防治艾滋病形象大使”,并为社区“防艾”事业捐款
言恭达乐善好施的秉性,源于儿时母亲的谆谆教诲。“解放前,她是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新中国成立后,她干了一辈子居委会主任的工作,还当过常熟市人大代表。虽然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她喜爱读书,思想也很开明,常告诫孩子们要自强自立”,言恭达回忆说,“无论走哪条道,我们的家风始终是轻财重才、尚德崇义。母亲教给我们的,就是要重人生价值,重人性光辉,重人文学养。人与人是平等的,要学会善待周边每一个人。”
对于追求人生大格局的言恭达来说,艺术,是他的报国方式,慈善,也是。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今天,这一传统,这种浓浓的家国情怀,正在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身上延续。
“希望国家好,百姓好,希望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希望社会重视的是艺术价值,而不是艺术价格;重视的是今天的文化创造,成为时代的经典文化积累,而不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式的‘繁荣’……”言恭达说。
(稿件来源: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现代快报等,我苏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