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
核雕
关席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苏州高新区最广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
白居易笔下的太湖静谧而深远
伫立于茶山山腰的石径之上,远远眺望那“三万六千顷”的浩渺烟波,身后的镇湖,这座山清水秀,灵慧赋性的小镇,以八千绣娘的巧手匠心,成就了刺绣艺术之乡的底蕴与美名。
历史与发展
自古以来,镇湖就盛产刺绣,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刺绣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镇湖人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镇湖街道大力扶持苏绣产业发展,“打造经济文化双面绣”,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998年以来,镇湖建成了“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镇湖苏绣艺术展示中心”等刺绣文化载体。
这些文化载体解决了镇湖苏绣从生产、展示、宣传、销售、配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为镇湖苏绣产业化的迅速形成提供了强大基础。
镇湖苏绣从以往的农民副业到如今的主业,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持续增加,家庭收入75%以上来自刺绣。
绣娘们在刺绣
↓刺绣作品
刺绣经济的发展壮大,还使镇湖从过去的“接包”加工刺绣产品转为“发包”,带动了周围乡镇大批农民的就业。镇湖苏绣销售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销售额由2007年的7.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6.8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镇湖苏绣产业规模初显,优势逐步确立,无论是基础绣娘队伍、绣娘的技艺水平,还是刺绣销售,都排在国内各个绣种之首,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交易集散地。镇湖也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湖边水乡,变成了一个国内知名、世界有声的文化名镇。
随着镇湖苏绣产业的壮大发展,刺绣产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镇湖现有高级工艺美术师56名(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3名),中初级职称绣娘245名,14名省工艺美术大师,8名省工艺美术名人。
姚建萍、姚惠芬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
重焕光彩
时至今日,当苏绣逐渐成为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这些苏绣艺人们也始终在思考,如何让这位时光里的“江南美人”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姚建萍
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
“我一直在思考,并且在实践着怎样让千年传承的苏绣,焕发出时代的特点,一个方面怎么样让苏绣从工艺品实现到艺术品的跨越,另一方面怎么样让传统的苏绣,融入当今的生活,走向大众。”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能满足于一些旧的题材,与旧的针法,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让艺术更生活,让生活更艺术。
传统的苏绣作品,多会吸取书画和摄影作品中的艺术精华,从人物、花鸟到山水、佛像,绣娘们以针代笔,倾注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刺绣风格。
当前,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引导着刺绣题材的不断突破,而新的题材的创作,也不断刺激着技法的再革命。
从传统的平针法,到高难度的双面三异绣,再到“一代针神”沈寿的“仿真绣”,苏州大师杨守玉的“乱针绣”,绣娘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尝试与突破。
苏绣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水准了,无论什么样的题材,我们都能用苏绣的形式,精准地表达出来,但我觉得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从巨作《丝绸之路》的时代情怀,到园林系列《素心新梦》的现代审美,越来越多的苏绣大师,开始吸收当代艺术的观念。
姚惠芬
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
姚惠芬首创“简针法”,以少带多,以线带面,融中国传统线描,与西方素描技法为一体。王丽华的八工针,则将青铜器的铜质感,沉淀感和沧桑感表现得细腻精致。
这些创新
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绣娘
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跨界创新
随着环太湖生态旅游带的日益成熟
高新区也在积极探索苏绣跨界融合新路
我们不仅能在热播剧里看到镇湖苏绣
热播剧《因为遇见你》剧照
也能在更多国际展览上看到镇湖苏绣
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骷髅幻戏图》
时尚舞台上也少不了镇湖苏绣的身影
镇湖苏绣首秀广交会
甚至你坐个高铁
也能在上海虹桥高铁站看到镇湖苏绣
苏州高新区“绣美山水,智汇高新”
“乡愁小栈”微型展厅
……
我们大镇湖的苏绣
正在为更多人所熟知、喜爱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
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
苏绣小镇入选
江苏省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同时获评文化部首批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