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逝世13年祭

2017年11月09日 09:14:06 |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她用年轻的生命撰写了《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作品蝉联《纽约时报》最畅销排行榜榜首长达三个月,使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得到了西方主流社会的关注。她就是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2004年11月9日,这位才华横溢、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女子,因罹患严重的精神疾病,在美国加州开枪自杀,年仅36岁。

张纯如与《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她让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

  ▼

  1968年3月,张纯如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她的父母原籍中国,小时候便向她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后来,张纯如在美国的图书馆里没有找到一本可供大众了解这段历史的书籍,决定自己来写这样一本书。

  她曾说:“真相是不可毁灭的,是没有国界的,是没有政治倾向的。我要让全世界的人了解1937年在南京发生的事情,让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张纯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纯如发现了一些有关约翰•拉贝的文献资料,几经波折她联系到拉贝的后人,这才发现拉贝曾写了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张纯如寻找到的《拉贝日记》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1995年7月,27岁的张纯如来到南京。她将一些鲜为人知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材料带到了南京,她复印的材料中有《魏特琳日记》节选,这是国内学界第一次知道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了许多日记。

▲1995年,张纯如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张纯如在南京调查时得到了一些教授和学者的帮助。纪念馆前副馆长段月萍带她走访幸存者,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担当翻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负责搜集文字资料。

▲今年4月,王卫星(左一)、段月萍(左二)和杨夏鸣(右一)接受采访,讲述与张纯如相处的往事

  在南京期间,张纯如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翻阅国内外资料上,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1995年,张纯如(右二)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等人见面

  历时三年,她数易其稿。1997年12月1日,《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终于在北美推出。这本书在西方社会引起轰动,累计发行销量超过100万册。张纯如被美国媒体誉为“最引人注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她爱憎分明、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

  ▼

  张纯如母亲张盈盈撰写的回忆录《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中写道:“‘有些人的一生是专为别人而度过的。’这句话也许可以代表纯如的精神。”

  张纯如生前曾遭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骚扰,她却无所畏惧,参加世界各地的巡讲和研讨会。2001年在她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有日本人当场向她发难,提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所谓的“疑问”,她立即据理驳斥。

▲2001年9月9日,张纯如(前右一)参加抵制日本纪念《旧金山和约》签订五十周年游行

  在王卫星教授的记忆中,张纯如情感细腻、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当我讲述南京同胞在大屠杀中所受到的非人折磨和悲惨遭遇时,她有时不得不停下正在打字的双手,以稳定情绪。”

  杨夏鸣教授回忆道,在一次采访回来的路上,张纯如郑重地说,等到这本书写完出版后,她将去学习法律,将来代表幸存者与日本打官司以得到日方的赔偿。然而还没有等到这一天,她就与世长辞了。

  缅怀这位揭露日军罪行的女战士

  ▼

  张纯如虽然已经离世13年,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位为正义、为人道而战斗的女战士!

  2007年3月31日,在南京金陵饭店里举行了“永远的鸢尾花 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录片《张纯如》”媒体记者见面会。

  2008年3月28日晚,在纪念馆和平公园水上舞台,举行了加拿大拍摄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片首映式。

▲“和平少女”手捧“和平之火”走向和平女神雕像

  南京油画雕塑设计院院长王洪志为张纯如制作了铜像,如今摆放在纪念馆悼念广场西侧。

▲张纯如父母与张纯如铜像合影

  张纯如祖籍是江苏淮安。今年4月7日,张纯如纪念馆在淮安开馆。 

▲张纯如母亲向张纯如铜像献花

  今年9月18日,舞剧《记忆深处》在南京紫金大戏院首演,该剧以张纯如为线索,串联起南京大屠杀受难者、救助者、忏悔者和否认者的各个视角,多角度直面这段历史。

▲《记忆深处》演出照片

  2015年9月3日下午,张纯如父母应邀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他们说会将女儿的未竟事业继续做下去。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