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飞针走线的绣技替代挥毫泼彩的笔墨,在绣缎上重现中国传统书画——曾被明清文人雅士击节叹赏的“画绣”艺术再现风采。经过长达一年半的精心筹备,海派书画名家陶冷月、陶为浤和陶成祖孙三代的画作,通过非遗传人卢菊英、卢梅红、郁竹君三代姑苏绣娘的精心剌绣,奉献出一台《冷月山水凝锦绣——卢氏三代精绣及陶氏三代佳绘展》,9日在上海豫园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园拉开帷幕,并将展至11月30日。
“画绣”再现海派书画名家陶冷月代表作《松雪》(图左为画作)
当代苏绣名家卢菊英和卢梅红母女,是一代绣圣沈寿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苏绣世家,通过母女相承的代代传授和发扬光大,再加上拥有高等学历的孙女郁竹君的加盟,卢氏祖孙三代全面继承了苏绣艺术的技法和技巧,并融入了沈寿仿真绣的精萃,通过与海派书画艺术大师陶冷月开创的“冷月山水”传人陶为浤及第三代传人陶成的合作,以绣针代笔墨,把近代山水画巨擘陶冷月开创的“冷月山水”,毫厘不爽、纤毫毕现地移植到绣缎上,使当年被董其昌啧啧称道的“画绣”技艺,在五百年后重现辉煌。
陶为浤的画作《黄山云起》
要把书画作品的笔墨韵味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并以针代笔地移植到绣缎上去,殊非易事。更何况陶冷月作为海派书画艺术的巨擘,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第一位尝试把西洋绘画的光影效果和明暗关系,融入到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中去,并取得了卓异成就的改革者和勇于探索者。他笔下的冷月山水,总体上既有传统中国画传承千年的韵味,又能在表现质感、量感及光影效果等方面,超迈中国画传统技法和技巧的狭隘藩篱。陶冷月在山水画领域内对中国画所进行的革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融合中西画派艺术精萃的第一人。
陶氏第三代陶成和卢氏第三代郁竹君合作的《水中曲》(作为画作)
卢氏祖孙三代,通过长达一年半锲而不舍的钻研,亿针兆线,夜以继日。“凭将圣手劈秋毫”,将一根根细如发毫的丝线,先劈成绒,再劈成四十八根丝,并在绣缎上灵活地运用平针、层叠针、透底针、芝麻针、旋游针和乱针等各种针法,刺绣前先反复观摩,领会原作神韵,做到“心中有丘壑”,再以针为笔、以丝线为朱墨铅黄,以涓埃之微的针脚,把自己对“冷月山水”的感悟,展现在一针一线上,使绣品臻达“山随玉指添月色,水逐金针融冷艳”的艺术境界。
陶氏和卢氏祖孙三代通过跨界合作,协同创新,在全球化艺术发展的多维坐标中,创造性地依托“冷月山水”与苏绣交相融合的文化支点,将深具地域文化表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传统山水画这一具有普适审美价值的母题结合起来,在保持传统文化脉络的同时,以新创意、新题材、新工艺和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挖掘刺绣工艺的美学潜能。
他们的跨界合作实践,证明传统书画与刺绣工艺间的交错融合,不但能为刺绣艺术的创新提供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的素材,还能使刺绣作品的艺术意境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更加深远的开拓意义,从而在工艺美术领域内构成新的具有当代造型语言的审美意象。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