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联“名家名作工程”许亚玲淮海戏《秋月》精彩上演

2017年11月14日 11:03:33 | 来源:中国江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1月13日,江苏省文联“名家名作工程”许亚玲淮海戏《秋月》专场在省文联艺术剧场上演,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为全场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艺术享受。

  此次上演的《秋月》是许亚玲荣获梅花奖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与儿子相依为命的女人,靠唱淮海小戏挣钱为儿子治疗眼疾的悲剧故事。演出中,跌宕起伏的剧情,“行刑绝唱”、“狱中念子”等桥段,以及精心布置的舞台道具都深深征服了现场的观众。

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刘旭东现场致辞

省文联副主席王建为徐亚玲颁发“名家名作”入选证书

  说起淮海戏,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其非常了解。淮海戏,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市、宿迁市及淮安市、盐城市的北部城乡,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由艺人自由结班,组成剧团演出小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省淮海剧的发展鼎盛时期,后因电视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一度处于逆境,直到2002年后被列入非遗项目,才得以继续发展。而淮海戏《秋月》正是通过对传统淮海剧艺术的继承,辅之以现代艺术手法的改编,创作出的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要求的淮海大戏。

  许亚玲出身于梨园世家,她的母亲杨秀英是著名的淮海戏表演艺术家,被世人誉为“苏北的江水英”。家庭的熏陶吸引许亚玲走上了淮海戏表演的道路,她师从著名武旦王道静、盛红茹、王元喜等老师,学习唱、念、做、打,练就了一套过硬的基本功。1983年分配到省淮海剧团后,渐渐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人称“小杨秀英”。

  从艺30年来,许亚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代表剧目有淮海戏《皮秀英》、《樊梨花点兵》、《大唐女帅》、《红楼梦》、《双玉婵》、《孟姜女》等。她的表演既有淮海戏自身表演风格的热情、幽默、奔放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能扣紧时代脉搏。她的嗓音清脆中见圆润,明亮中带有醇厚韵味。许亚玲先后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首届文华大奖、第25届中国戏剧奖梅花奖等。

  许亚玲及其代表作入选“名家名作工程”,是省文联对其德艺双馨精神的再一次肯定。“名家名作工程”作为江苏省文联今年确立的两大重点工程之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部署要求,也是宣传我省各个艺术领域的名家名作,加快构筑代表江苏水准的文艺高峰的实际行动。今年以来,“名家名作工程”先后举办了冯健亲油画回顾展,方卫平陶瓷作品展,陈峰宁相声专场演出、周东亮锡剧《珍珠塔》专场等,充分展示了江苏本土艺术名家的魅力风采。

  (来源:中国江苏网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