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面孔|“华人神探”李昌钰:如皋这里有我80岁以后的梦想

2017年11月14日 14:44:25 |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一张面孔,一段故事,一种人生。新年伊始,我们从万万千千的江苏面孔中挑选出了十余位,他们守望着沉甸甸的梦想,亦勾勒出江苏大地迷人的精神气质。2018,让我们循着他们身上的光亮,抒写自己的精彩续章。

  本期面孔:李昌钰


△图片资料:2016年1月李昌钰博士在家乡如皋东大街流连。

  在家乡江苏如皋,一上午,“华人神探”李昌钰哭了两次。

  李昌钰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的艰难时刻。4个月前,与他相濡以沫56年的妻子宋妙娟去世。在11月1日第二届国际司法鉴识和教育研讨会的开幕致辞中,他眼圈泛红,声音哽咽:“我太太为这次大会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我想她的在天之灵看到今天高朋满座,一定会感到欣慰。”

  几个小时后,在李昌钰八十大寿寿宴上,当祝寿短片中,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的小学生、长巷的老邻居们与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齐声祝贺“生日快乐”时,台下的李昌钰紧抿双唇、强忍眼泪,但在上台致辞时,泪水仍夺眶而出。

  “刚才看到那些小孩子在运动场上……妈妈讲得对,我即使把所有积蓄用光,也值得。”李昌钰一边擦眼泪一边回忆,母亲过百岁生日时,他曾问她要什么礼物,母亲说什么都不要,只想让儿子回家乡给孩子们建所学校。

  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李昌钰和如皋市政府取得联系,对方说学校已经有了,想建国际运动场。“我妈妈听了很高兴,说孩子们要念书也要运动,赶快回去建一个最好的运动场。我跟妈妈说,我所有的积蓄,统统要用光了。”说起这件往事,李昌钰破涕为笑。

△图片资料:李昌钰博士和附小的孩子们亲切交流。

  母亲、妻子,李昌钰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都与家乡如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都热爱家乡,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已经影响到我们很多朋友。”老人吸了吸鼻子,在寿宴上许下心愿,“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再多替祖国和家乡做一点事。”

  从5岁离开老家如皋,到上海、台湾,再到半个地球外的美国,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座右铭的李昌钰,总是精力充沛地向前猛冲,在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卡时,却又始终与出发地保持一种连接。这一次,他说:“这里有我80岁以后的梦想。”

  快速落地的分校

  如皋老城,迎春桥东堍,沿着斑驳的青石板朝南走十来步,有一座小门脸的青砖黛瓦小院子,整洁、清净。小院前院是“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后院是“李渔博物馆”,保留着如皋的旧时样貌。

△图片资料:2009年李昌钰夫妇出席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开馆仪式。

  博物馆旁一家烧饼店门口,排起长队。老炉里袅袅升起的烟火气,一扫深秋寒意。队伍中,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问:“听说李昌钰很喜欢吃这种烧饼?”“是啊,是啊。”几位如皋当地人抢着回答。队伍中,还有人在低声打听:“听说了吗?如皋要建大学了。”如皋是个拥有近150万人口的县级市,有质量不错的小学、中学,却从来没有一所大学。

  “上个学期,李昌钰博士和我们讨论过,刚刚签了共同办学备忘录。”南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王卫东口中所说的备忘录,由上海政法学院、南通大学与美国纽黑文大学共同签订。

  按照协议,未来三方将共同合作,搭建刑侦鉴识科学专业类教育平台,为专业刑侦鉴识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撑,为刑侦鉴识领域的科研发展和成果孵化提供优质土壤,有力推动国内外刑侦鉴识科学的深入发展。

  “如皋缺乏刑侦专业方面的基础,这次真能办成吗?”即使在11月1日的签约仪式现场,嘀咕声仍依稀可辨。

  “当然,要办一个大学很不容易;但要办一个分校,就应该有可能。”西装笔挺、头发一丝不苟的李昌钰出现在签约仪式上,他往椅背上一靠,不急不缓地介绍办学计划,胸有成竹。

  事实上,从这次办学想法的提出,到计划、沟通,并付诸行动,速度快得超乎想象。今年5月,李昌钰在参加江苏发展大会时提出“家乡的发展非常好,唯一可能需要一个高等教育的机构”。回美国后,他立刻与纽黑文大学校长和校董会董事讨论,同时寻找国内大学支持。5个月后,纽黑文大学如皋分校的设想已落地生根。

  “我们国内办事效率越来越高,只要是对的方向,各方面都会协助。”李昌钰说。

  按照李昌钰的设想,与上海、南通的高校相比,如皋分校要办出特色,开设几个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例如与人工智能、电脑犯罪、国土安全、恐怖分子调查等方面内容相关的专业学科。

△图片资料:2017年11月1日,第二届国际司法鉴识和教育研讨会上,上海政法学院、南通大学与美国纽黑文大学签订共同办学备忘录。

  初步构想分校建成后将采取“2加2”或“3加1”的教学模式,最初两到三年,由纽黑文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在如皋联合教学,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继续读书,也可以赴美在纽黑文大学完成剩余课程。

  “什么时候开始招生?”面对这样的疑问,李昌钰的回答干脆有力:“现在!在校的学生,如果对这些科目有兴趣的,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两天后,李昌钰在上海考察,因为行程安排得太满,李昌钰只能在车上向记者详细讲述他的构想:“我看到家乡很多企业在做机器人。我们也想在如皋做刑侦机器人,一方面它能够捕捉案件现场天气、风速、湿度、温度等;另一方面,根据现场发现的潜伏指纹,智能机器人能够提供建议,在现有250多种指纹提取方法中,推荐一种最佳的操作方法。”

  看起来有些疲惫的他,谈到刑侦机器人,又兴奋起来。他说,即使在美国,类似的机器人也只是在研发阶段。

  故乡的活名片

  把学校设在如皋,是因为这里是家乡吗?“那是一定的。”李昌钰的言语中带着笑。他5岁就随父母离开如皋,然而“‘如皋’两个字,“深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李昌钰对如皋最初的印象是父亲的手掌。“我记得父亲早上牵着我的手,带我和我哥哥去吃早茶,我最爱吃蟹黄包。尤其在冬天很冷的时候,父亲的手很温暖。”

  正因为这份温暖的记忆,李昌钰每次回如皋都要尝尝如皋小吃,而如皋小吃也因为李昌钰而声名鹊起。

  如皋市长寿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钱钰璐见证了如皋小吃的成名时刻。3年前,她和同事们将一批如皋小吃送到北京,当时,李昌钰正在北京录制一档知名的电视节目。录制现场,李昌钰一边讲述儿时故事,一边将小吃分发给主持人和观众。此后,如皋小吃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图片资料:李博士驻足于东大街的老炉烧饼店前。

  这些年,李昌钰俨然成了如皋的一张活名片。如皋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孙海风是李昌钰的老友,相识将近20年。孙海风至今记得,多年前,如皋在香港举办招商活动,没有邀请当地媒体,可是当李昌钰来到现场后,当地知名媒体呼啦啦都跟着来了。

  “我感觉他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机会,都会说‘我是江苏如皋人’。”孙海风说,李昌钰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如皋的新消息,不少人正是看了李昌钰的“广告”来到如皋。

  1999年,孙海风第一次与李昌钰见面是在南京机场。当时她在如皋市外侨办工作,联系上李昌钰时,他正要去安徽,途经南京机场,于是孙海风与负责外事侨务的副市长一同赶往南京机场。

  “虽然少小离家,但李博士的如皋话说得相当地道。”孙海风回忆,那次见面时,李昌钰谈到老母亲有个心愿,想回如皋看看,另外母亲打算拿出私房钱在家乡投资办学。可惜由于身体原因,老母亲的回乡计划没能成行。

  那次见面的两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9月,由李昌钰母亲李王岸佛捐赠修建的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岸佛运动场正式落成。李昌钰受百岁老母之托,再次回到故乡。那次回乡,李昌钰挑了一块故乡小城的老青砖,装了一小袋泥土,带给了久居纽约、日夜思乡的母亲。比起熙熙攘攘的纽约,如皋老城更安静闲适,青石板里藏着浓浓的人情味。

△图片资料: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内,李博士的母亲李王岸佛女士的塑像。

  “妈妈眼中的家乡人都非常好,环境十分优美,食品都很新鲜,邻居之间相处融洽,是个非常和谐的社会。所以我一直想回去,重温童年旧梦”。2003年,李昌钰的母亲在纽约去世。之后,李昌钰回如皋的频率越来越高。2009年5月,李昌钰再回如皋,参加筹建两年多的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的开馆仪式。2012年,他带来了克林顿、连战等名人给自己的亲笔信以及一次成像照相机等大量珍贵资料,捐赠给博物馆,并题字“回家真好”……

  2016年11月5日,全球首个刑侦科学博物馆——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在如皋对外开放。记者曾当面问:“如皋和刑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博物馆放在如皋?”“因为这是他的家乡啊。”当时精神还不错的宋妙娟抿嘴一笑,拍了一下李昌钰的肩膀。李昌钰则告诉记者,一些珍贵的收藏品美国和中国台湾也想要,“我还是带了回来”。

  来自家乡的浓厚人情关系会带来温暖,却也可能成为负累。不过,长期居住在海外的李昌钰用中国人特有的含蓄温润的方式应对,游刃有余。

  去年第一届国际司法鉴识和教育研讨会筹备期间,有如皋当地工作人员看到李昌钰在邀请美国知名学者、大法官时,对着名单,一笔笔算账:这个人的飞机票多少钱,那个人的飞机票多少钱……一问才知,李昌钰打算自掏腰包,负担这批专家、学者的来回机票。“他不吱声,我也不好意思问。”这位工作人员至今仍觉得有些懊悔。

  李昌钰的朋友给记者勾勒出一个严谨、宽厚的中国传统长者形象:会议邀请函,李昌钰逐字审改;博物馆的细节设计,他在半夜12时到现场与设计方、施工方商量;研讨会上,有人提前撤退,但他总是端端正正坐在第一排中间,认真听完每个人发言;他不太拒绝任何一个人的签名合影需求,甚至主动提出与服务人员合影……

  “我出生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华文化对自己影响非常大。”李昌钰嘿嘿一笑。

  李昌钰的中国梦

  在李昌钰的自传《挑战不可能——李昌钰的鉴识人生》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纽黑文大学副校长邀请李昌钰夫妇到家里吃饭,他们刚停好车,两位白人就来质问他们在干什么,竟还叫来警察。警察告诉李昌钰:“这是一个高级社区,你们来这里有什么事情?”李昌钰立刻回击:“我来的地方比这里更高级。”

  在美国遭受歧视的李昌钰发现,在他所从事的刑事科学界,甚至整个警界,有色人种或者新移民很难上升到重要职位。认清这个事实后,他更努力用心工作。1998年,李昌钰接到美国康涅狄格州州长电话,希望他担任该州警政厅厅长一职。他并不情愿,但母亲告诉他:“你现在做事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为在美国的华人们进入主流社会开创一条新路。”之后,李昌钰成为美国警界史上官阶最高的亚裔人士。

  在美国奋力打拼的李昌钰恐怕不会想到,在近20年后,自己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梦。

△图片资料:2016年11月5日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开馆。

  “我的中国梦又实现了一个!”11月4日,全球首家以其名字命名的法庭科学类博物馆——李昌钰法庭科学博物馆在沪开馆,李昌钰为博物馆揭牌后如是感慨。在演讲中,他鼓励年轻人把家国梦与个人梦想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挑战人生路上的一个个“不可能”。

  在最近几年的演讲中,“中国梦”这个词被李昌钰挂在嘴边。“中国梦唤醒了很多海外游子的共同梦想,我相信在这一梦想的激励下,祖国会越来越好。”

  他曾经多次提到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前建造过程中的经历:“奠基典礼后,不到3个月,建筑就要封顶了,这个速度让我非常震撼。在美国大概要两三年,我们中国人太伟大了。”

  今年深秋这趟回国,李昌钰邀请来自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8位司法鉴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乘坐高铁出行。“他们还没感受过我们高铁的厉害呢!”这一刻,他笑得像个孩子。

  80岁以后,李昌钰还有什么梦想?“将来,我回国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希望能够住上一个月、半个月,可以给同学们上课,协助他们。这是我80岁以后最大的希望。”

△图片资料:1985年李昌钰离乡后第一次回如皋。

  虽然学校的一些细节尚未完全落实,但李昌钰已经准备好奖学金制度。“我太太去世后,我们谢绝了所有吊唁,申明不要买花,把这些买花的钱成立了3个奖学金,一个给大学女子篮球运动员,因为我太太年轻的时候打篮球,一个给鉴识科学(专业的学生)、一个给刑侦(专业的学生)。”

  “时间是最宝贵的,有了梦想,就要不断去努力实现。对我来说这(办学)是又一次‘挑战不可能’。”他一字一顿地说。

  头发花白、腰背微驼的李昌钰,又回到熟悉的状态:多年来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一天都从凌晨4时、5时开始忙碌。

  记者问李昌钰如何保持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哈哈一笑:“我沾了长寿之乡如皋的福气,身体一直很好。”

  (来源:解放日报;编辑/黄河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