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张面孔,一段故事,一种人生。新年伊始,我们从万万千千的江苏面孔中挑选出了十余位,他们守望着沉甸甸的梦想,亦勾勒出江苏大地迷人的精神气质。2018,让我们循着他们身上的光亮,抒写自己的精彩续章。
本期面孔:仇庆年
图片来自央视《国家宝藏》节目
2017年年末,7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仇庆年忽然成了“网红”。他出现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以国宝守护人的身份,演绎故宫藏宝《千里江山图》的今生故事,让人们认识了千年不变色的中国画颜料。
虽然作为“网红”,仇庆年是个“新人”,他所展示的中国画颜料却是自己做了一辈子,传承了3500年的中国颜色。
视频专访
国画颜料诞生记
无论是在《国家宝藏》中,还是在虎丘的工作室里,仇庆年都用雌黄来给人们解说传统颜料的做法。他先用榔头敲下几块可用的碎石,再用杵臼研磨到细碎,接着过筛,再放在碗里,用一个悬挂的石杵慢慢地碾,每天碾8小时。20天后,粉末开始泛光,倒入水中漂洗,通过沉淀分离出不同层次的颜色。
捣碎:叮叮当当,把雌黄矿石上真正能够制作颜料的部分给拣出来。
碾磨:将粉末会放进碾臼里,加水后进行碾磨,直到色泽鲜亮。
敲碎、捣细、磨粉、过筛、碾磨、漂洗、分色……任何一种矿物颜料从原料到成品都需要至少一个半月的时间,每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比如漂洗沉淀:5分钟取第一遍,15分钟取第二遍,2小时取第三遍,如此将石青分为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石绿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只有纯手工研磨过滤,才能分出画家需要的颜色。
这个过程中要讲究“三心”:“细心,耐心,恒心。你不细心,好的也带走了。你粗心了,漂不干净。颜色虽然很脏,但是颜色也要干净。你颜色不干净,你画在画面上这个画也不干净。”仇庆年说。
匠人的坚持
仇庆年从20岁起开始学习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如今已经坚持了54年。
为了做好颜料,他几乎一辈子都在学习,除了学习矿产、地质等知识,他还专门脱产两年跟从名师练习国画,从绘画者的角度理解颜料制作,这也让他对颜料有了更深的领悟。
相比于化工颜料,传统国画颜料制作非常辛苦,当初和仇庆年一起拜师学习的共有两人,可是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他。
长期从事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也让仇庆年患上了腰间盘突出、腱鞘炎等职业病,手上也布满老茧。但是他很为自己做的颜料而自豪。他称那些一管一管的化工颜料为“牙膏”,是“假的颜色”。“传统颜料纯天然,自然是什么颜色,颜料就是什么颜色。”而且,天然的颜色才能保持千年不变。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曾在《国家宝藏》中这样评价仇庆年的颜料:“我们现在世界很多博物馆,在修复古画的时候都是用他的颜色,而且我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画的颜色成分,与他做的颜色成分是一样的。”
传统技艺的三重困境
然而和制作不易相比,更不易的是这项技艺在传承中遇到的多重困境。
随着天然矿石资源越来越稀缺,制作颜料所需的原料也越来越难得。
五年前,仇庆年曾经带着小锤等工具走进云南的深山老林,寻找制作原料,但是在花光了5万多元后却一无所获。
此外,更多的人在绘画时更加倾向于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化工颜料,只有一小部分画家和专业博物馆选择使用这种传统国画颜料,市场相对狭小。
既不赚钱,又很辛苦,这也让很多年轻人对这样的手艺望而却步。
目前,只有仇老的女儿和一位来自上海某艺术学院的老师跟着仇老学习这项传统技艺。
尽管如此,仇庆年表示自己会努力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中国画的特点,色泽稳定,经得起裱,多裱不脱,能收藏数千年之久。这是一种文明,能把数千年之前的事情告诉大家。不但把内容,而且把彩色也留下来,让历史告诉现代人,这有很重要的保护价值。所以我现在坚持啊。我说只要我不死,我就坚持下去。”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看壹周、新华日报 编辑/吴颖、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