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如果你以为只是一种“广场舞”,那就小看它了。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它,少说也有千余年的历史,而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这个活化石,目前南京有一群dancer都在跳,年纪最大的超过70岁,最小的年仅5岁。
“东方芭蕾”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花鼓灯艺术源于宋代,集民间综合艺术之大成,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于—炉。她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的风韵,形成了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花鼓灯是汉族人创造的最为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它不仅在国内以其典型的汉族民间歌舞身份受到欢迎迎,也在国际上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受到赞誉。
除了起源宋代,花鼓灯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花鼓灯也可能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花鼓灯艺术表演形式包括舞蹈、灯歌、锣鼓管弦乐伴奏和后场小型戏曲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表演。其主题,舞蹈部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有纯舞也有亦歌亦舞,舞蹈中又有大花场(群舞)、小花场(双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表演的双花场);音乐部分有锣鼓演奏、独唱、对唱;最后是“后场”小戏。演出按一定程序进行,开始由伞把子上场表演伞花“走四门”,唱一首或几首花鼓灯歌,向观众们或同行玩友们表示敬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花鼓灯逐步积累了一整套的表演形式和表演节目。花鼓灯舞蹈艺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重心靠右后,走动腰晃扭,脚下梗住劲,传神靠眼瞅。”“急如风,停要陡,柔里刚,刚里柔,举手投足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
南京这群dancer还获奖不少
2003年,花鼓灯列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行列。2006年,花鼓灯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花鼓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让世界更加了解花鼓灯。
虽然古老,但是南京跳花鼓灯的还真不少。
此前,南京悦舞艺术团的20多个娃娃表演的花鼓灯舞蹈《伞花花,花扇扇》,一举拿下全国比赛的特等奖和最佳创作奖双料大奖,这些孩子分别来自南京琅玡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理工大小学等学校,最小的7岁最大的12岁。
而昨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礼堂上演的“悦舞五周年花鼓灯艺术专场演出”中,100多名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仅5岁。演出总编导、悦舞文化当家人岳颖9岁开始学习花鼓灯艺术,师从我国著名花鼓灯陈派艺术家陈敬芝。由于勤奋和天赋,在2011年,当时年仅29岁的岳颖就成为花鼓灯艺术传承人。
此次演出的14支舞蹈大部分由岳颖编导编舞,其中有荣获国家级奖项,并多次在国外展演的《兰花嫂》《瞧这帮鼓架子》等花鼓灯经典舞蹈,同时还有在传统风格上融入现代舞蹈元素的《春》《悠悠淮河情》等创新作品。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