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老砖墙。这里隔绝了尘世的喧嚣,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印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城市的往事,尽在斑驳沧桑间。
走进这些老街老巷,回味儿时的记忆,见证泰州的发展……
钟楼巷
位置:位于城中,西起海陵路,穿越关帝庙巷,东至府南街。因巷内有一座古钟楼而得名。
故事:
这座钟楼应为明代所建,但钟楼上的铜钟并非明物。民间传说此钟系来自天外的“神钟”,原有两只,一雌一雄,在空中戏耍时相撞,一只跌落此处 ,一只坠于东城河中。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说,游泳时曾触碰过。
铜钟系青铜铸成,钟身不见铭文,铸造年代至今不能确定,但专家一致认为不会晚于五代。这口铜钟与丹阳之唐中和三年铜钟、淮安之金天德三年铜钟、南京之鼓楼大钟亭的明洪武二十一年铜钟并称为“江苏省四大古铜钟”,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钟现存放在光孝寺天王殿前的钟亭之中。
特色:
在钟楼巷,你不仅可以感受市井风情,欣赏泰式民居,还可以领略到古典与时尚的融合。手工艺品工作室、影吧、咖啡屋等各种文艺范儿的清新小店,在古老的钟楼巷弄里萌芽、生长。
陈家桥西街
位置:
与钟楼巷一街之隔,东起海陵路,西至青年路,因旧时架在穿城而过的中市河上的陈家桥而得名。陈家指的是名赫一时的“进士第”——清朝康熙年间进士陈厚耀家族。
故事:
陈家桥西街是著名的井巷,保存有十几口古井,现在还有三四口在用。老街中段路北就有一口古井,直径约有一米,虽然没有名字,但颇为精致:琥珀色的圆鼓形井栏,四周饰以云锦、仙鹤、花卉等,内口被井绳勒出了一道道槽印,井水距离地面2米多,清澈生光。
特色:
陈家桥西街的老井、巷内的古宅都让人流连。当然啦,对于资深吃货而言,陈家桥的臭干很好吃哦,每天买臭干的都排起长队!
关帝庙巷
位置:
北巷头连着府前路,南面连着税东街。
故事:
老泰州街巷的名称很多以街巷内或紧邻街巷的寺观祠宇及其他大型建筑命名。关帝庙巷的巷名,大概就是因巷南的古关帝庙而来。当年,提起关帝庙巷,老泰州无人不晓。
以前的关帝庙巷周围,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泰式民居。其中,门牌48号为清代晚期建筑,结构奇特,东侧二层楼屋,上下各三间面巷,楼上前檐出挑,西侧有照厅、厅屋各三间。门牌54号、64号为明代建筑,有面向西侧小巷的砖雕仪门,厅屋抬梁式,堂屋穿半式。
特色:
关帝庙巷里有不少明清风格的泰式民居,还有一棵树龄数百年的银杏树。此外,由于与钟楼巷相邻,现在关帝庙巷内也出现不少咖啡屋、书吧。在这里小憩,别有一番意境。
阮巷
位置:
分南阮巷与北阮巷,两巷东西走向,相连相通,东起大林桥南小街中段,西至斗鸡场,全长二百米左右,呈“Y”形。
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阮巷的巷名起源已无从考证。虽称阮巷,但入住的阮姓人家寥寥无几。巷内住户称,民国时期,北阮巷内富户较多,街道也比南阮巷稍微气派一点。北阮巷内曾设泰县商会和钱业工会,有阚氏、刘氏、许氏等大户人家的住宅。中共泰州地下县委活动旧址就位于北阮巷10号内。
特色:
巷内有不少文保单位,比如焦氏住宅、中共泰州地下县委活动旧址等。
斗母宫巷
位置:
原名斗姥宫西街,南起迎春西路,北抵十胜街,西南与斜柳巷相连。“文革”期间曾名学农街,因位于斗母宫西侧,现改名斗母宫巷。
故事:
斗姥宫初名吕祖祠,始建于五代后周,不久毁于兵燹。北宋太祖建隆年间重建,改名吕祖祠。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为金兵所毁。元泰定年间又建,改名斗姥宫。清道光二十七年整修旧宇。清咸丰、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驻节泰州时,再次修葺斗姥宫。民国以来逐渐荒芜。一九五八年拆去部分殿宇,现存房屋四十多间,为居民住宅。
特色:
这是一条年代久远的古巷道,因斗姥宫而得名。巷内现存有不少历史民居。
十胜街
位置:
地处城中街道,东起海陵北路,西接青年北路。
故事:
宋太祖从周世宗兵入泰州,一日十胜,故名十胜街,后改称八字桥西街,今复原名。
特色:
对于十胜街,新泰州人知道的不多,但是提到“麻辣烫一条街”,很多人立刻会想到这里。街内有不少的麻辣烫小吃店。
矢巷
位置:
位于大林桥口西边,北接五一路,南至阮巷。
故事:
据传古代为出售弓箭的市场,故名矢巷,其实是此巷形如弓得名。矢巷27号是沙学浚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初,门头简约,门洞以清一色的青砖砌就,饰以磨砖门角,门扇为杉木制造,古雅而质朴。两层青石台阶微微泛光,沧桑阅尽。沙学浚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2010年,沙学浚故居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
与周边商圈相比,矢巷安静、沉稳。走出巷子,外面也有不少的商铺和小吃。
涵东街、涵西街
位置:
这两条街分别位于城北草河两岸。草河南头有涵洞通城河,两街由此而得名。
故事:
千百年来,两街居民枕河而居。曾经的车水马龙熙攘繁华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古树名木、古井桥梁、河埠码头,还有默立在岸边的古民居,始终在守望着这座城市。
特色:
两条街道内有不少的古代住宅,街口的小吃也很出名,比如梅花糕。
徐家桥东巷
位置:
位于徐家桥口,从稻河侧的清化桥大街蜿蜒向东,朝向东斗宮方向延伸。
故事:
徐家巷及徐家桥均得名于明中叶泰州徐氏家族。据记载,元末明初,苏州人徐大岗为避兵祸由江南迁至北门外东坝坊,明弘治六年,徐蕃考中进士,徐氏家族从此兴旺发达,成为泰州氏族中较有影响的一姓,徐氏集中居住的街巷也就被人称为徐家巷。
徐家巷己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按草河东西分称徐家桥东巷和徐家桥西巷。历史积淀多在徐家桥东巷。
特色:
巷内有不少典型的泰式民居,其中一些是文保单位,比如东巷13号董宅、17号许宅等。徐家桥东堍还有一座二层商住小楼,系民国建筑,当地人称“陈四酱园”。
五巷
位置:
元末明初泰州饱受兵燹,城市惨遭破坏,百姓死亡甚多。迁泰的苏州百姓大都居住无主空房,其中有部分富户嫌旧房破坏,自已建房居住。明洪武年间,泰州州官辟出空地,统一安排筑巷建屋,五巷由此而来。
故事:
五巷东依稻河,从东向西由五个巷子组成,名字都很平实: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五条巷子皆是南北走向,东西排列。
五巷内基本是青砖小瓦民居,其中陈家花园、单家大门和潘家大门较为著名。
特色:
改造后的五巷街区,对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匠心独具的泰式古宅“修旧如旧”,为古街区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息。此外,街区内还引入了不少餐饮企业,吸引了大量人气。
萧家巷
位置:
地处泰州北门外稻河西侧,北起北山寺街,南接工人路,西邻康乐巷,后改名为新华巷。
故事:
相传新华巷内曾住一在京为官的萧姓,邑人恭维他,遂称此巷为萧家巷。萧家巷在泰州颇负盛名,俞梅、卢止庵、朱甲昌等历史文化名人都在这里居住过。
特色:
巷内俞氏故居尚在,是不错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