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由北京戏剧家协会、《新剧本》杂志和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在京召开,90后南京姑娘俞思含创作的新编京剧《台城柳》获得了优秀剧本奖。一听剧名,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南京味。
《台城柳》是出什么故事?为何学了戏曲编剧……记者采访了正在中国戏曲学院攻读研究生的俞思含。
帝王家室也很“狗血”
看到剧目《台城柳》,记者立马想到了唐代诗人韦庄描写南京台城景色的《台城》一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俞思含说,新编京剧《台城柳》确实讲述的是六朝帝王事,南梁开国君王梁武帝萧衍与他所抚育长大的前朝皇子萧综之间的爱恨牵缠。
这出戏的非常有趣。梁武帝萧衍的二皇子萧综自幼深得父皇宠爱,一天叔父告诉他:这么宠爱你的爸爸并不是你的亲生父亲。是你现在的爸爸谋权篡位,杀害了你的亲生父亲,不仅改朝换代,还掳走你的妈妈,组成新家庭。萧综听了非常生气,就在百官宴席质问梁武帝:你说,我是不是你的亲生儿子?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这么一闹,梁武帝脸上无光,亲生母亲吴淑媛也气得流产了。梁武帝勃然大怒就把曾经心爱的假儿子贬为庶民。萧综跟着叔父萧宝夤投奔北魏,然后就起兵造反,萧衍出于父子情,说:如果能解你心头之恨,你就杀了我吧?也同样出于父子亲情,“杀,还是不杀?”这对萧综来说是个问题。
截稿前一周才动笔写
这些年来,俞思含已经写了昆曲、豫剧、越剧、京剧好多剧种的剧本,但《台城柳》是她唯一的获奖的剧本。俞思含说,“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并不是因为这是她第一次获奖,而是含金量。“这个奖项强调‘青年’二字,虽然要求在45岁以下。我这年纪就拿奖了。”90后的俞思含说:“没想到!”
导师吃过的盐确实比俞思含走过的路还多,“之前写戏曲剧本偏向女性,爱情戏比较多,导师鼓励我尝试历史题材。”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他喜欢六朝史。“如果写魏晋时期的故事,就会很有南京特色。只要合乎人情,观众是可以接受。”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方向很有市场,今年11月,南京市越剧团把她的六朝题材的剧本《僧繇》搬上了北京人艺的舞台。
△南京市越剧团排演了俞思含的剧本《僧繇》
写过3个昆曲、3个越剧、1个豫剧、3个京剧剧本之后,俞思含对创作套路烂熟于心。“这个奖项8月30号截稿,截稿前一周我才开始动笔。”在艺术创作中,比写作更重要的是构思与选材。“写剧本之前,我已将把大纲、构思拟好了,因此写起来比较快。”
误打误撞进了梨园行
做编剧是俞思含的人生规划,但学戏曲文学却是意料之外。“上高中时,我就喜欢古典文学,而且还特喜欢喜欢里面的词曲。”《桃花扇》、《牡丹亭》这些中文系学生都会觉得晦涩难读的剧本,她在高中就已全部读完。
因为偏科严重,数学非常差,她选择参加艺考。拿到了14所高校的艺考合格证,俞思含却笃定要去中国戏曲学院。“艺考之前,我看了戏曲学院前几年的考题,看到一题考《桃花扇》的,我就看对眼了。”
虽然儿候对戏曲接触少,但上了大学后,她越发喜欢上专业。创作昆曲《忘穿》的时候查了几十本韵书,别人看到的是繁琐,她却体味到传统文化的美。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