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粉墨,戏里人生——周伟中国画作品赏析

2018年01月02日 11:23:01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微信图片_20180102102610

  我的戏曲人物作品具有一些叙事的意味。当然不是在讲述故事,绘画性才是作品的主要目的:注重每个戏曲人物形象的刻画,细心把握人物的形态,从造型入手,加上现代理念,将线条、色彩、墨色合理搭配,构成严谨别致的绘画语言,使戏曲中的人物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并且注入“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使绘画语言和人物性格合理地统一起来,将现实和非现实、此时和彼时融合在一起。作品还刻意表现昆曲精、淡、清、雅的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戏曲的“古韵”成为表现的出发点,而艺术的“今腔”则是创作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180102102624

  以前尝试用工写结合的形式去描绘现代人物,画了一批现代少女、刺绣姑娘等作品,但是随着创作的深入,慢慢地感到了痛苦,因为画画的过程是由生到熟,由熟变巧,时间的流逝产生了由巧生厌的感觉,这也是注定要遇到的节点。经过多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接触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典范——昆曲,被昆曲人物清新靓丽的妆扮和文雅柔婉的“水磨调”深深地吸引,终于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兴奋点。中国画和中国戏曲都是中国的国粹,它们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别是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鲜活动人、个性分明,使人看后过目不忘。而昆曲更是作为近代戏曲的“百戏之师”,在艺术气韵上讲究“清”,艺术品位上讲究“淡”,艺术追求上讲究“精”,艺术趣味上讲究“雅”,构成了昆曲艺术的画景之美,而以昆曲人物入画,则是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是一种着意于表现神而非完全形的艺术。

微信图片_20180102102621

微信图片_20180102102633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多彩,约有360多个剧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每个戏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昆曲的典雅精致、京剧的雍容华美,这些东西深深地感染着我。中国戏曲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戏曲塑造人物时讲究“精、气、神”,极力彰显人物的神态、神韵、神情。戏曲传神,即体现出人物的气质、风度,以及内在的精神特征。我从戏曲中吸取一些对绘画有帮助的养料,创作我的戏曲人物画。我在创作时,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抓住人物的手姿、身段、功架等特性,对背景和色彩作出一些合我心意的构思,引戏入画,借画抒意,使绘画和戏曲两者完美结合——“戏是流动的画,画是静止的戏”。

微信图片_20180102102629

微信图片_20180102102626

  在20世纪中国画家中关良、高马得、程十发、韩羽等前辈运用水墨写意去表现戏曲人物,人物造型稚拙生动,将漫画的夸张与传统写意画的挥洒、点染融冶为一,作品生动富有情趣,笔墨敷彩简洁随意。而近年来,中国戏曲人物画创作也已经显露出艺术探索中的新追求,那就是对于形式美的独特表现。这种表现,是在传统笔墨意韵和西画色形构成之间融合完成的。所谓“粉墨登场”和“人生如戏”之作,无论是戏中的人物造型、服饰,还是舞台、脸谱,都成为画家表达自我观念的媒介,在戏曲这样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画家独特的艺术情感和理想,洋溢着发自内心深处的文人情怀。在技法上,运用工笔描绘出戏曲人物形象,将戏曲的典雅精致和工笔画的工整细腻完美的糅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180102102641

微信图片_20180102102638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还会坚持画戏曲人物画。中国画和中国戏曲都是中国的国粹,戏、画虽不同名,却是艺术的两姐妹。二者共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此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规律性。中国戏曲人物画以戏曲为题材,戏中有画,画中有戏,以戏入画,凝固住戏曲舞台的风华绝代,透过纸背重回如痴如醉的精彩瞬间,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之美的“再现艺术”。随着艺术思潮的多元和开放,戏曲之中的脸谱、行头、身段、动作、表情、唱腔、招式等元素,赋予了绘画形式诸多的形式灵感和丰富的表现性。在中国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今天,作为画者,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而为传统戏曲艺术贡献些微薄的力量。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