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多是山西洪洞的移民吗?

2018年03月21日 07:12:50 | 来源:彭城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徐州百姓谈及自己的祖籍,大多数会说是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来。此种说法非常普遍,然若经考证之后,发现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拾氏族谱。

丰县戴氏族谱。

邳州许氏始迁祖武略将军许寿画像。

徐州左卫中所千户张宏基木刻鎏金像。

  信息来源多有谬误

  徐州拾氏是本地特有的一个姓氏。据《拾氏族谱》中《初修宗谱序》(乾隆二十九年)记载:“始祖讳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尔时兄弟三人从龙有功,迁徙来徐,授军田,入卫籍,赐姓为拾。”族人传说其先祖石旺,明初来自山西洪洞县,因负责漕运,明太祖朱元璋赐“拾” 姓。

  明朝档案资料《武职选簿》中,有一份天启二年四月的《新官袭职选底》,上面记载:“拾绅,年三十九岁,应州人,系徐州卫后所故实授百户拾有功次男。”这份资料充分证明,拾氏祖籍不是山西洪洞县,而是山西应州。

  徐州九里山北有一江山村,江姓居多,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然而江家老林(祖坟墓地)有一块明朝祖碑,石碑上部从右往左横刻四字:“新安歙南”,碑心中间竖刻“萧宗贰拾肆世明故显考讳朝奉之墓”,左侧落款为万历戊戌年(1598年)。这不是写得很清楚吗?江山江氏祖籍是安徽歙县南部,属于萧宗,即萧江氏。

  萧江氏由萧氏演化而来。至唐代,史称萧氏“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在唐朝末年的“朱温篡唐”战争中失势被杀。其子萧祯为了避难,隐居于安徽歙县篁墩,又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为江氏。

  江山村人说,他们一直读作“南歙(社)安新”,即“在南边新迁了一个祖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稍加考证,即发现是错误的。然而更多的说法无法考证,因为他们的来源仅仅是一个传说,或仅凭族谱上的一句话而已。

  那么,元明之际徐州的移民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灾荒战乱致人口骤减,不得不募民屯田

  元朝末年,徐州地区灾荒不断,人口流失严重。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十二月,“徐、邳等州蝗”;至元六年,邳州饥。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大雨,黄河暴溢,决白茅堤。丰沛大水。”至正五年,“徐州大饥,人相食”。这些天灾使得徐州地区民不聊生,土地荒芜,人口不断减少。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萧县人李二(号称“芝麻李”)与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响应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聚众攻陷徐州,一时众至十万。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率军攻打徐州,“辛卯,攻西门,贼出战,脱脱麾军奋击,大破之,入其郛(外城)。芝麻李遁,遂屠其城。”脱脱攻陷徐州之后,进行了屠城,百姓惨死无数。兵燹之祸,使得徐州人口再次锐减。

  至元十六年,元朝统治者下令募民立屯耕种两淮地区荒地,后续增徐州、邳州屯田800顷,“所得子粒官得十分之四,民得十分之六,仍免本户徭役。”所募之民就此迁入徐州。

  至正十三年正月,中书省上奏元顺帝:“宜降空名添设职事敕牒一十二道,遣使赍往其地,有能募农民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者正八品,三百名者从七品,即书填流官职名给之,就令管领所募农夫,……其所募农夫,每名给钞十锭。”元顺帝从之,遂颁布“募民屯田令”,“诏取勘徐州等处荒田”,领募者奖从七品以下职官以及农田。另有一说,募民百户者赠百户职,募民五百户者赠千户职。

  元政府移民徐州的民屯历史,在本地族谱中也有反映。丰县刘大营藜照堂《刘氏族谱》记载:元至正十三年,其始迁祖顺公奉元朝募民屯田令,由山西洪洞迁居江苏丰县刘家营。顺公有三子一女,女居长,适高友谅,授地25顷。三子分居时,有地100顷,即募民有功受奖所得。丰县《尹氏族谱》光绪十九年谱序(刘伯昭撰)称:尹氏祖籍山西洪洞苏堡,元末三公、四公、七公迁华山之阴,姊嫁丰县刘家营刘顺公。但是《尹氏族谱》中还有另一个说法——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旨移民。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另外,由刘氏授地100顷来看,其始迁祖刘顺无疑是一位募民屯田的组织者,如以每人领地50亩计,其所募之迁民总数应在200人左右。那么,有多少个组织者呢?这些组织者所募迁民总数又是多少呢?因缺乏历史资料,这一切都不可得知。

  长期驻扎一地,军户随军迁徙

  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元朝统治者下令,“诏徐州等处,凡荒闲地土,可令所领士卒立屯耕种”。镇戍徐州的元军远离家乡,家属多随军迁徙。元代兵制规定:出军当役的人户称军户,父子相继,世代相袭,不准脱籍。对军户有专门的管领机构,称为“奥鲁”,隶属于当役军人所在的万户府、千户所之下。对于军户,占田地4 顷以内的可免交地税,一般可免除科差杂役。这些元代军屯里的军户,就是部分徐州人的先祖。

  元末另外一种移民徐州的形式是归附朱元璋的大批元军。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张士诚攻打徐州,当时镇守徐州的是元朝枢密院同知陆聚。陆聚因徐州才遭屠城之难,怜惜百姓,遂不战而降。之后,张士诚命陆聚继续据守徐州。后元军再攻徐州,陆聚又降。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克淮安。陆聚得知后,前往徐达军中,以徐州、宿州请降。徐州、宿州是朱元璋的祖地,朱元璋本来就不忍心派兵攻打,知陆聚主动请降,大喜过望,遂任用陆聚为江淮行省参政,镇守徐州,赐予文绮三十疋、白金三百两。陆聚遂派兵攻略沛、鱼台,俘获元朝守将五十人,又率军攻打邳州,击败守军,于是邳、萧、宿迁、睢宁四地守将皆投降。

  从这一段历史中可知,镇守徐州的元军在陆聚的带领下三次投降,徐州没有发生大的战斗。陆聚归附朱元璋后,先后击败沛、鱼台、邳州、宿州元军,邳、萧、宿迁、睢宁四地守将投降,归附的元军人数日益众多。这些元军并非本地人,其亲属多数随军迁徙,因为长期驻扎一地,作为军户,世袭军职,已有几代人。不需承袭军职的其他子嗣,也多入了当地民籍。这一批军队随后四处征战,明朝统一后,被安置在各地卫所。他们的子侄则留在了徐州及周边地区,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多数已成为当地的显族巨族。其中某些姓氏修族谱时干脆就把迁徐的时间写成了明初,从而掩饰了祖上归附的史实。

  根据地方族谱记载,明确为元代迁徐的姓氏有丰县温寨温氏、李寨李氏,沛县(丰县徐屯)徐氏、鸿沟张氏、张桥张氏,铜山柳泉象山周氏、东贺臧氏,萧县(铜山)耿氏、王白楼子王氏,邳州泇口谭氏,睢宁英公山李氏、朱家海朱氏等等。含混声称元末明初迁徐的,也有不少。

  明初徐州军官资料无一来自洪洞

  明代徐州设徐州卫、徐州左卫和邳州卫三卫,驻扎着近两万军队。这些军队除了上述归附军以外,还有从征、谪发、垛集三类。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子孙世代归属军籍。

  徐州三卫的创建和调防情况如下:吴元年(1367年),指挥司敬创建徐州卫,下辖左、右、中、前、后五所,每所1120人,共计5600人。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州卫五所调戍北京,改称永清右卫。之后,徐州卫接防部队不知从何处调遣而来。洪武四年八月,傅友德率师灭大夏国,俘司徒吴友仁等回朝,朱元璋下令诛杀吴友仁,其余将校发戍徐州。洪武十三年,设邳州卫,编为五十营(百户所)。洪武十四年,从南京某卫调遣若干官兵戍徐州,其中有88人编入徐州卫左所。(据丰县戴套楼《戴氏族谱》、《王氏族谱》、《刘氏族谱》) 宣德五年(1430年),调楚府护卫(位于武昌),次年抵徐,设徐州左卫,下辖五个卫所。地方资料中有《吴氏族谱》、《仇氏族谱》等多种谱牒对此记载较为详细。景泰五年(1454年),调灵山、安东二所,增设徐州卫中左、中右两所。明朝中后期,虽有大量士兵逃亡,但至明亡时,人数仍为可观。

  明代各卫所实行屯田制。洪武七年,朱元璋下令各地卫所进行屯田,卫军实行屯田制度。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五十亩,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军队给养仰赖屯田。徐州卫、徐州左卫屯田主要位于铜山、萧、砀、丰四县,原编额田三千八百八十五顷五亩。邳州卫原额屯田一千一百四十六顷四十二亩。目前徐州各区及铜、萧、砀、丰四县现在仍然存在众多的以“屯”命名的村庄,睢宁故黄河两岸的村庄多称“营”,共有五十营,为明邳州卫所辖。经过走访和查阅谱牒等资料显示,这些村庄里的族姓多是明代徐州卫、徐州左卫、邳州卫官兵的后代。其祖上官职有指挥佥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也有普通的士兵。至于祖籍,部分族谱记载明确,如江苏的常州、无锡、南京等,安徽歙县等。另查明朝档案资料《武职选簿》,发现了十来个在徐州卫、徐州左卫、邳州卫担任百户以上军官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中,无一条记载为山西洪洞县。

  明初徐州山西移民情况

  那么,明朝初年有没有从山西洪洞县往徐州移民的呢?

  明初,徐州从元制,属归德府,领萧一县。洪武四年,属中都临濠府。洪武六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后改称凤阳)。洪武八年徐州改直隶州,统萧沛砀丰四县。根据徐州沿革,查《明实录》、《明史·食货志》等历史资料得知:洪武六年九月,因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澧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朱元璋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共计8238户39349人居于中立府,官给驴、牛、车辆,户赐钱三千六百及盐布衣衾。当时中立府的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今天整个皖北、江苏盱眙、泗洪、徐州铜山。三年之后,即洪武九年,明政府再次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但是此时徐州已直隶南京,此次迁民与徐州无关,这以后的明朝历次迁民也再也没有提到徐州。

  明朝政府为什么不把徐州作为移民重点地区呢?笔者猜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元末徐州遭屠城后,元朝政府已经采取了移民措施。第二,元明更鼎之际,镇守徐州的元朝统领陆聚并没有进行反抗,而是主动选择了投降,从而避免了惨烈的战争,使百姓免遭兵燹之灾。第三,明政府在徐州设置三卫,驻扎了大量的部队,屯田总数达到了50万亩,而相邻的宿州卫也仅有9万多亩。军屯不仅分担了垦荒的问题,其卫籍官员和军户世代相袭,舍人和余丁逐渐加入民籍,也大大增加了徐州的人口。

  元明之际迁徐的姓氏来自全国

  既然明史记载与徐州可能存在关联的山西移民只发生过一次,而且迁出地并非洪洞县,那么民间为什么普遍存在明初来自山西洪洞县的说法呢?笔者认为,这是汉民族的共同心理认同和归属感所致。徐州经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只有明代是汉族统治。不记得祖籍何处的族姓,或者是刻意回避先祖历史的人们,在山西洪洞县移民说法开始流行于世的时候,或出于社会政治、心理归属的考虑,也说自己祖上于明初自山西洪洞移民徐州。其后人不明就里,还到山西洪洞县去寻根,不少人还因此错认了祖先。当然,明初徐州并不排除有真正来自山西洪洞县的移民,但其人数应是非常有限的。

  总之,明初山西洪洞县大移民的说法在徐州是站不住脚的,元明之际迁徐的姓氏绝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各地。

  (来源:彭城晚报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