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太仓人,却在太仓这块土地上干了一件彪炳千秋的大事,他让昆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惊艳崛起,成为一道华丽丽的,历600年而不衰的风景。
图 @ 姚永强
昆曲的产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真理的历史明证。只有物质丰富才会有文化的发达。老祖宗所说的“饱暖思淫欲”,也是这个道理。吃饱了,穿暖了,有点钱,有点闲了,才会想到整点高雅的、玩点有文化的。
明代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昌盛,人们丰衣足食,社会安逸稳定,于是,他来了。在太仓这块滨海通江、物阜民丰的所在,他哼着小曲。反复哼着小曲。几十年如一日地哼着小曲。终于,他咿咿呀呀、缓慢如农耕时代老黄牛的哼唱传出了太仓,响彻了九州。人们在他的曲调里如痴如狂莫名惊诧,纷纷点赞:My God !此曲只应天上有啊!
此人名叫魏良辅,他哼的小曲就是昆曲。
苏州戏曲博物馆内的魏良辅塑像,图自博物馆官网
关于魏良辅,我只能说这是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充满历史悬疑、不可理喻的人。有限的史料说,他是南昌人,明朝嘉靖年间中了进士,仕途一路绿灯,在京城、广西等地当过相当级别的领导,最后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就是在这个正部级的高位上,他突然给自己的人生来了个断崖式转折——辞职不干了,去太仓学唱歌了,这简直是开玩笑!
关于昆曲,作为起初流传在吴语区的一种地方曲艺,它是在其他戏曲艺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的结晶,有着时间的延续性,而且也不是谁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当它遇见魏良辅,就如金风玉露一相逢,立即碰撞出耀眼光芒,把明朝的文化天空照得雪雪白。
《南词引正》,魏良辅留传于世的唯一著述,俗称“曲律十八条”。图自苏州戏曲博物馆官网
它的诞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最风靡的一件文化盛事。你听不听得懂不重要,关键是明朝人民听得懂。现在的阳春白雪搁在当时就是流行音乐。
老魏除了当官,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戏痴,骨灰级票友。他酷爱戏曲,精通音律,爱听爱看,还爱演爱唱,爱得不行。先是钟情北曲,忘我钻研,潜心学习。这个不务正业的大官还要跟名家大牌竞技比赛,结果输了。于是索性辞职来到太仓,开始另辟蹊径,学习南曲。
他到太仓时已经50 多岁了,住在南郊,先是经常游走于苏州、昆山一带,深入民间采风。后来就躲在娄江河畔的小楼上,闭门苦研,据说十年不下楼。在这期间,他碰到一个被充军流放到太仓的河北人叫张野塘,此人能歌善唱,把老魏佩服得五体投地,引为同道知己,连自己貌美如花的女儿都许配给了他。翁婿二人整日里埋头切磋互相唱和,老魏更加如鱼得水,演技大增。他的痴迷终成正果,通过借鉴北曲的演唱艺术,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优点,一个叫“水磨调”的新曲种闪亮登场,昆曲最终定型。
到嘉靖末年,老魏的徒弟、当时的昆山正仪人梁辰鱼在师父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写成了一出《浣纱记》。这是头一回把昆曲搬上舞台。演出时排场热闹,服装华丽,曲调优美,一时引起轰动,还造成过万人争睹的踩踏事件。老魏去没去不知道,据说小梁的好基友、名将戚继光也慕名从海防前线偷偷溜到昆山,连看十几天都不愿回去。当时没有报纸电视广播,没有微信微博和手机,也不知是怎么传开的,但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出《浣纱记》,知道了昆曲。
就当昆曲在徒弟的推动下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之际,人们突然想到,老魏呢?
梁辰鱼也突然想到,师父呢?于是满世界找人,却像是人间蒸发一样,杳无踪影,他的去向至今成谜。
(来源:情调苏州;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