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地处江南的太仓涌现了徐祯卿、王世贞、张溥、吴伟业等文人墨客,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书画家、篆刻家、音乐家,譬如仇英、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等,皆为领袖人物,形成了闻名的“娄东画派”、“娄东印派”等艺术流派,影响深远。
获悉,6月23日,由南京博物院与太仓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娄东往事:太仓文物回乡特展”将在太仓博物馆一楼展厅对外展出。
仇英 《文姬归汉图 》扇页 金笺 设色
此次展览分为先贤、旧事、老物三个部分,集中展示了曾在太仓地区流传的或与太仓相关联的文物百余件,包括文人书画手迹、科举与商业的文献、佛教文物以及墓葬出土文物等几大类别,初步勾勒出了古代娄东的历史轨迹。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太仓博物馆,传承了众多娄东的往事与记忆,而南京博物院也收藏了大量与太仓、与娄东有关的文物。于是,我们决定合作举办“娄东往事:太仓文物回乡特展”,从文物中体味到娄东的精彩过去、娄东的旧时生活,进而向观众讲述平和、善良的太仓人文精神。
明 王锡爵 《金台八景》
明 王世贞《封少师永怀公颂略》
明 王衡 六言诗扇
清 吴伟业 《鹿樵纪闻》
吴伟业 《嘉湖访同年霍鲁斋观察四首》之三
娄东画派的繁荣,离不开太仓人文精神的滋养。明清以来,经济繁荣、社会富庶的太仓,在强大的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太仓人耕读传家,热衷仕途,将诗礼簪缨之族成为毕生追求。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太仓教育发达,试院、书院、文社、义塾遍及城乡,尊师重教之风兴盛。自顺治四年(1647)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为止,太仓共出现进士一百多人,举人三四百人, 诸生五千多人。“两门元望”“三凤家声”“五经三榜”等层出不穷,太仓出现许多科甲蝉联、世代为宦的科举文化大家族。
王时敏 山水册页之一
清 王原祁《 乔松秀竹图》
众所周知,这三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娄东画派的领袖王时敏的祖父为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而娄东画派后期的领袖王原祁又是王时敏之孙。且与娄东画派有密切关联的大画家王鉴,其祖父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很显然,生于诗礼簪缨之族的他们,其文化涵养不可谓不深厚,艺术格调不可谓不古雅。这就完全区别于只擅长画技的画工。总之,清初“四王”中的三王皆出自娄东,而由他们所领导的娄东画派在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太仓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传统。此次展览中还可以从“毕沅墓葬出土文物”与“太仓文物鉴藏家们的收藏”中体会到这一点。
清 毕沅 杂语轴
玉带 毕沅墓出土
清 陆增祥 七言联
大吉砖铭文拓片 陆增祥旧藏
明清以来,太仓好古之风蔓延,文物收藏、研究勃兴,涌现了许多知名的文物鉴藏家。陆时化(1714-1779)、毕泷(1733—1797)收藏书画“甲于吴郡”,被誉为娄东最有影响的收藏家;毕沅“博搜赵氏金石录, 旁罗米家书画船”,法书名画、珍玉翡翠、金石碑帖收藏名重一时。陆增祥(1816-1882) 庋藏金石、碑志、古砖享誉海内,曾将所藏古砖制成砖砚,为古砚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作为历史的见证,文物让人们领略到太仓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特征。
另外,展览中佛教文化与商业发展都是太仓人文的助推者。从茜泾塔出土文物到太仓刘家港的海运漕粮,无不见证了太仓历史、人文的底蕴。
北宋 木雕释迦像 太仓茜泾塔出土
清 刻花锡执壶
明 带把铜镜
双清耳三足铜炉
(来源:澎湃新闻;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