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五及双休日,国家一级演员、江苏海门山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卫香,都会定时定点上门送教到海门市各大中小学校,宋卫香的“海门山歌传承施教基地”涵盖了海门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三个年级段。“海门山歌,是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海门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好,并发扬光大。” 宋卫香说。
深挖历史渊源,列入非遗名录。海门山歌是海门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间地方剧种,见诸文献记载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到清末民初,海门山歌十分盛行,乡野间唱山歌成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对于民间文艺的重视,海门山歌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全面展开。
20世纪50年代,海门县多次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海门山歌的搜集工作及民间歌舞、民间文艺会演,先后发现了山歌手赵树勋演唱的叙事山歌《摇船郎》,后改编为山歌小戏《淘米记》并进京演出,成为海门山歌剧的经典剧目。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海门山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至1982年,海门文化部门组织梁学平、陈卫平、崔立民三人小组,对海门民歌进行系统采集、整理,编印出了《海门民歌选》(曲谱本),《小阿姐看中摇船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并唱进了北京中南海。2006年,省政府把海门山歌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海门山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做好传承接力,跟上时代节拍。海门山歌源于劳动,源于生活,有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在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海门山歌归类在非遗16个大类中的第四类传统音乐目下,它的曲调大体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等三个大类。山歌的唱词内容大致分为:劳动生活类、情歌类、风俗礼仪类、时政类山歌,等等。
在海门山歌先后被列入市、省和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后,宋卫香、崔立民、朱新华等3人被推为海门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并从2003年起,海门市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性的山歌会唱。其中全市性文化活动“海门之春”“激情江海风”“海门之夏”“东洲好家园”等系列大型活动中,均有海门山歌的展演。从2002年起,海门山歌的代表性作品多次赴省、市和长三角地区展演并获奖。2012年,海门发起承办《“东洲好家园”民间艺术节暨长三角优秀山歌民歌展演》,来自省内外的12支山歌代表队参加展演。音乐电视片《小阿姐看中摇船郎》还在欧洲卫视播放。作为海门山歌的重要传承载体,海门山歌剧团历经57个春秋,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更名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2015年被列为首批江苏省非遗传承基地。
本着保护原则,融入创新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步伐,2013年,海门市出台了《海门山歌十年保护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实施“原真性,整体性、活态性”的保护,并将重点任务分时段做了详细的规划部署。
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海门从组织、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保障。建立市文广新局、市非遗保护中心、区街(镇乡)文化站为主体的多级保护机构;建立定向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现有传播载体海门山歌剧团中培养重点人才,在海门山歌剧团委托江苏省戏校培养招生的20名学员中,择优培养一批山歌人才,有计划地向传承人队伍引导。
同时,海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山歌教唱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年度少儿山歌比赛,发掘人才,并做好梯度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