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来上了一堂“小说课”: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的“大门”

2018年07月14日 23:14:3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记者/杨艺 摄像/李昌泰)今天下午,著名当代作家、曾被众多女粉丝称为“美男作家”的毕飞宇,做客“书香大讲堂”,掀起书展上的一波高潮。现场座无虚席,很多粉丝专程从外地赶来,聆听毕飞宇老师的讲座。从《青衣》《玉米》到《平原》《推拿》,毕飞宇斩获过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去年2月,毕飞宇的《小说课》正式出版。以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的讲稿为基础,《小说课》收录了他对诸多名著的详细解读。而在此次的书香大讲堂上,毕飞宇也给读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小说课。

  毕飞宇直言,“阅读是个性化很强的事情,任何人读小说都不具备示范性,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的‘大门’,《小说课》只是我个人对经典的理解。”

  “有的人看小说是从中‘寻找他人’:在阅读时去理解小说的人物、结构,看作家如何去运行小说,这是普通的读法,从小说的‘大门’进。还有的人看小说是去‘寻找自我’:自行‘对号入座’,找到与自己有共鸣的东西,这是从小说的‘偏门’‘窗户’进入小说,这也很好。”

  《小说课》中毕飞宇读的都是经典名著,这也与他一贯的阅读理念相同: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要提升自己的阅读质量就得“读经典”。不过他也提醒,经典阅读伴有一定的负荷,要想对自己有所提升,在读经典中要承受阅读负荷。

  而在阅读和理解时不用急于求成,年龄和阅历会给二次阅读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毕飞宇兴之所至,举了个例子,在写作《小说课》时,他特地把当年读过的小说一一拿出来阅读,此时他突然意识到当年的自己并没有如今的理解能力。“现在没看出来头绪来的东西,将来可以再看,经典是读一辈子的,是相伴终生的。”

  不过对于近现代小说和当代文学,毕飞宇倒是抱着颇为乐观的态度。文学的历史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在历史沉淀下,过去的好作品成为当代经典,今天的好作品也是未来的经典。在毕飞宇看来,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伤心太平洋》、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都是当代的好作品,很可能成为未来的经典。

  年年笔耕不辍的毕飞宇也总是被编剧“看上”。今年7月,继《推拿》之后,毕飞宇又一部小说《男人还剩下什么》被搬上话剧舞台。谈到改编,毕飞宇抛出了自己的经典语录,“小说是改不坏的,因为你的小说在图书馆,没人可以改坏。”而话剧、电视剧、电影、舞剧“不是你的作品”。换句话,“女儿出嫁后,爸爸不能去干涉她的生活。”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苏人,采访的最后,毕飞宇直言自己喜欢江苏,而且是出于很理性的角度,因为这个土地上的文化历史“了不得”。“我作为一个‘继承香火’的人,有充盈感,有幸福感。即使哪天走了,我的作品还能‘延续香火’,这感觉特别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