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历史和盐有很大关系。早在唐代,南通就已经是重要的海盐产地。至今,南通还有不少地名都和烧盐有关系,过去支灶煮盐的地方,有叫场,也有叫灶,像正场、秦灶就是这样得名的。
可惜的是,曾经无数个盐场,到如今只剩吕四三甲一块小地方还有零星盐民用古老方法晒盐。
吕四,唐称白水荡,简称白水。相传吕洞宾仙人曾四至本场,因而得名。2016 年,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方俊,作为“乡村记忆——南通乡村影像志”文化工程的志愿者来到吕四,通过两年多的拍摄,记录了吕四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在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后,吕四地方独具特色的晒盐工艺令方俊着迷不已。吕四盐民现用的晒盐技艺叫作“土提卤晒盐法”,也被称为“泥盐”,是一种古老的制盐法,相传源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盐民们先把含盐量高的咸土刨松晒干,然后将咸土倒进用泥垒成的盐床内,盐床其实就是一个土制过滤器。
盐床底部有根管道连着卤缸,在管道上面铺上稻草或纱网,将咸土倒在稻草上压实,形成盐榻。
接着,往盐榻内浇水,通过水的渗透,将咸土内的盐分溶解在水里,通过稻草滤掉泥沙,水汇集在盐床底部,通过管道流到卤缸内,形成盐卤水。
随后,盐民们将盐卤水浇在铺有黑色薄膜的盐盘内进行日晒,使盐分结晶而出,形成“泥盐”。
据了解,经过复杂工艺晒好的“泥盐”,市价每斤只有1.50 元,一户盐民每年晒盐的收入只有1 万多块钱,所以很多人家放弃了晒盐,改做其他生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精加工的高品质食盐、工业盐层出不穷,而‘泥盐’这种高强度低产出的生产方式正逐渐被淘汰,晒盐的农户也是逐年减少,南通人祖祖辈辈谋生的传统技艺可能从此消失,我们通过相机记录晒制‘泥盐’的全过程,是想让后人有机会了解历史、了解南通的古老技艺。”方俊表示。
(来源:记忆南通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