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8时30分许,市中心血站一楼采血大厅内来了一家三口人,父亲曾修竹、母亲高翠芳和儿子曾延平,他们都是固定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无论寒来暑往,雨雾冰雪,他们一直在献血的路上。10多年来,他们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献血救人。母亲累计献血44次(含血小板),父亲26次,儿子28次。他们都是“献血大王”,都获得全国无偿献血金奖。
接到血站通知就来了
随叫随到献血已成为常态
随叫随到献血,已是曾延平生活的一种常态。“接到血站的通知,安排好工作,我就来了。”曾延平说。
记者在采血大厅内看到,曾延平正在填表登记、体检、化验、献血,一套流程了然于心,仿佛这就是自己的工作一般。
曾延平是邗江区陈俊学校的一位体育老师,2001年11月10日,还在上大学期间,听说学校有无偿献血活动,他便约了同学一起前往参加无偿献血,成功捐献了200毫升全血。周末回家后,他将第一次献血经历分享给了父母,夫妻俩一起为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曾延平说,父母早在1984年就开了家理发店,他们热情地为来来往往的顾客服务,更为生活困难的群体免费理发,总是念叨着,钱是挣不完的,能帮就帮点。父母的乐于助人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自己,也更坚定了坚持无偿献血这一行为。
一家三口爱心接力
经常关店门到血站献血
“10多年前,我在媒体上看到急需市民献血的消息,那时我就想献血。”高翠芳说,因为开着理发店,只能下雨天去,结果连续两次都没献成。
原来,他们的理发店开在镇上,离市区尚有一段距离,第一次乘坐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前往市区献血,但由于当时信息闭塞,通讯也不发达,她没有找到血站。第二次,她又独自坐车前往,找到血站后却发现周末放假,悻悻而归。2001年12月20日,儿子献血后,她专程赶到血站,成功献血200毫升。
对于献血,曾修竹心中曾有一丝忧虑,总想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看到妻子和儿子多次献血后,他才放下了这丝忧虑。
2007年的一天,高翠芳接到血站电话,需要捐献单采血小板,由于感冒不能捐献,曾修竹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个任务,赶往血站成功捐献。
就这样,一家三口开始了献血之路,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事情多忙,只要接到血站需要献血的电话,就会抽出时间前往血站献血。“我们来献血时,便把店门关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高翠芳说。
据市中心血站有关人员介绍,每年春节,市民忙于探亲度假,献血者很难招募,他们会提前预留出一天到血站献血,帮助那些春节期间还在住院的患者。“他们不但自己献血,还带动周围的朋友参与进来,向他们宣传无偿献血。”
坚持宣传无偿献血
一家人捐献全血
6300毫升
如今,曾修竹和高翠芳已经过了献血的年龄,他们仍坚持宣传无偿献血。昨天,他们就到血站当起了义务宣传员。
曾延平会主动向同事宣传无偿献血,也会向学生讲解无偿献血这一公益事业,周围不少人陆续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曾延平说:“我会一直坚持献血,向父母那样一直献到60周岁,用不断再生的血液,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截至昨天,他们一家累计捐献全血6300毫升,单采血小板155个治疗量。曾修竹获得过2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高翠芳获得过一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和两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曾延平已累计献过27次血,获得一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银奖和一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
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位朋友也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