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13城丨对话“掌门人”:新时代徐州的“淮海战役”号声嘹亮

2018年11月28日 11:07:4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徐州,两汉文化发源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中心,如今更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改革开放40年,徐州走过了怎样的发展之路?在新的定位下,徐州当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伤疤”变“名片”

  11月的徐州潘安湖秋意正浓、层林尽染,以“高颜值”吸引着众多游客。采煤塌陷区、地球的伤疤……这些昔日标签早已被撕碎,成为遥远的记忆。潘安湖以及其所在的贾汪区,只是近年来徐州华丽蝶变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徐州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变,由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的转变,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它的转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转型徐州的产业相对偏重单一在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近年来又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转型的主攻方向。二是城市转型。我们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工矿企业‘退城进区、退二进三’,同时改造了4500万平方米棚户区。不仅城市功能得到了极大完善,城市面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生态转型。通过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徐州的森林覆盖率在江苏名列第一,城市森林覆盖率在江苏名列第二。过去徐州是‘一城煤灰半城土’,现在是‘一城青山半城湖’。”

  嘱托”变“答卷”

  今年,徐州作为全球唯一城市获奖者,将“联合国人居奖”收入囊中,或许这便是对其转型发展最好的肯定之一。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便来到徐州,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我们按照总书记对徐州转型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确立了‘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指导思想,不断构建和完善徐州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和高层次人才。我们出台了支持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把补短板、打攻坚战放在了特殊位置。今年以来,专门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推动全市6个方面的专项整治,成效非常明显。一季度优良天数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现在已经提高到百分之六十。我们要通过3-5年的努力,在过去给了老百姓一个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再还老百姓一个蓝天白云。

  “定位”变“地位”

  2017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而后,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列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专门出台政策意见给予支持。新定位、新思路、新方向,徐州将如何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发展能级,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

  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首先要解放思想,提升发展标杆。我们要破除地级城市的意识,摒弃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的包袱,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走出创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此基础上,再大力提升城市首位度。我们正通过建设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这‘四大中心’,带动徐州首位度的提升。以徐州为中心,构建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并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不断地做好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潮起扬子江”摄制组  荔枝编辑/沈颖 设计/吴倩 剪辑/万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