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巢
人工鱼巢
“人工鱼巢投用以来,平均每平方米附着鱼卵数量为56.48粒,田螺也由历史研究中从未出现到占采集样本总量的39.1%,生态浮岛植物3个月吸收的固体氮相当于23600立方米江水的含氮量……”日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潘建林代表验收专家组宣布: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态补偿和修复工程生态效果明显,通过验收。
近年来,随着长江干流各类水利工程、航道工程的兴起,鱼类栖息地被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帮助长江鱼类繁衍生息?2016年9月,江苏省靖江市农委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制定了长江靖江段水生生态修复方案,选择在江面开阔的双涧沙水域搭建6万平米的“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产床”。在大江大河里做大型生态修复工程,靖江在国内是第一家。
在验收会现场,生态浮岛上栽种的美人蕉受到专家们一致称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徐东坡解释说,浮岛表面栽种植物有两个目的,一是吸收氮磷净化水体,二是植物根系深入水中,可与人工悬挂的网具形成一个天然鱼巢。在经过12种植物栽种对比试验后,美人蕉因具备能够自然萌发新芽、根系发达、具有观赏性等优势,最终入选。
据靖江市农委副主任朱杰介绍,工程项目区水域面积达6万平米,布设500个生态浮岛,浮岛的底部悬挂人工鱼巢,用于粘性鱼卵附着,在浮岛区的底部外围,100条水泥沉船形成人工鱼礁,整体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鱼类生息繁衍场所。2017年5月,工程实施完毕,靖江市农委委托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工程效果监测和评估。
“靖江的这个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性的项目,包括生态浮床、人工鱼巢、底栖生物放流,能够实现立体式的生态修复,吸引鱼类积聚。”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处处长董加河说,这项工程创新之举较多,为我国河流鱼类栖息地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参考。目前,长江南通、镇江段正在实施的水生生态修复工程均借鉴了靖江经验。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