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
天气越来越冷
江苏很多地方也已迎来了初雪
在冬天,有一种美景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一种温情叫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还有一种坚守叫
“管它光阴流转,四季变换,吾辈终与折扇伴”
你知道吗,古都金陵,栖霞山下
有十几位老人齐聚一堂
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一项非遗技艺
——金陵折扇
关于金陵折扇,您知道多少?
快随着小编,
一起去探访金陵折扇的前世今生吧~
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对于折扇,中国人可不陌生。《楚留香传奇》、《上错花轿嫁对郎》、《唐伯虎点秋香》......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装影视剧里,主人公几乎人手一扇。
图/《楚留香传奇》剧照
图/《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在昆曲、相声等传统曲艺表演中,你也能瞥见到它的身影;民国时期的名人,也将其视作风雅的把玩之物。
陆小曼,资料图
一把折扇,流传百年,早已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安徽真丝折扇、重庆荣昌折扇、苏州折扇......中国扇文化历史悠久,派别繁多,但你知道吗?折扇的广泛流传,与金陵有着深厚的渊源。
明初,明成祖建都南京,发现此地折扇舒展自如,灵巧美观,携带方便,于是“命工如式为之”,下诏令宫内工匠制扇。从此,竹折扇“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无论宫廷还是民间,使用折扇形成习俗,一直影响到清代,前后达三个世纪之久。
图by倪世金
金陵折扇最为盛行的明清时期,夫子庙三山街一带集中了许多销售金陵折扇的店铺,各种质地、规格、档次的都有。清代文人甘熙称其“揩磨光熟,纸料洁厚,远方来购,期价较高”。
作为南京地区的扇制品,金陵折扇也是中国折扇的代表,最讲究扇骨用材和扇骨雕刻。折扇以竹为骨,常用白竹、罗汉竹、湘妃竹做扇骨,许多制扇名师也会用到象牙、玳瑁、乌木、檀香木等珍贵材料。
再精细一些,还会在扇骨的大边上,细刻上玲珑有致的花草图案或镶嵌贝壳、象牙、雨花石等材料以“锦上添花”;扇面则采用花纹清晰的绵料宣纸,添上气韵丰沛的书画,艺术魅力值瞬间up!
一把小小的金陵折扇,经制扇艺人的巧运匠心,方寸间凝聚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2009年,金陵折扇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金陵折扇作为南京文化遗产,参展国内外各大文化博览会,均受到一致好评。如果想要一睹金陵折扇风采,你可以去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及艺术馆等一探究竟。
图by倪世金,2015年金陵折扇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
图by倪世金,2015年金陵折扇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
择一事,忠一生
但是你知道吗?在折扇渐渐淡出日常生活的今天,金陵折扇仍然能以华贵精致的形象活跃绵延,少不了这一群人的坚守努力。
图by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
他们“藏在”栖霞山脚下一个不显眼的小区内,一栋写着“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的居民楼一楼。这里是南京唯一的一家金陵折扇工艺制作室,金陵折扇的非遗传承人倪世金带着11位老师傅在这里守着传统的金陵折扇手艺。
图by倪世金
民国时期制扇的产业在栖霞就十分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把原本松散的制扇个人户、具备技术与经验的制扇老匠人聚集起来,成为政府成立的制扇厂的成员。22岁的倪世金也考进了折扇厂,学习制扇技艺。
1986年的南京金陵扇厂,图by倪世金
然而随着风扇、空调逐步占领市场,折扇产业遭受重大冲击,扇厂也在上世纪90年代停产。直到2009年,倪世金带头,把原先折扇厂的一些工人召集过来,金陵折扇才得以恢复规模性生产。
图by倪世金
他们从十几岁就开始做折扇,都是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其中年纪最大的丁桂英师傅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工龄。每个人做着同一套工序,从早到晚,从春到冬。
丁桂英/图by倪世金
这么多年,不论换了地点或是换了名头;扇子还是金陵折扇,做扇子的也还是那群人,因为他们的坚守,金陵折扇的制作技艺终究没被丢弃在时间洪流中。
图by倪世金
一扇成,十人工
图by倪世金
想要做出一把好扇,从用材选料到制作完成,每一步都要一丝不苟。就拿扇骨来说,为了保证它的牢度和强度,只能选择生长期为四到六年的篾青,砍竹子要自动倒下,为了不损伤竹身,要提着或扛着走而不能拖着走。
图by倪世金
做一把折扇可不简单,总共有一百多道小工序!分别说来怕你睡着,给你归结了成三套大工序:做扇骨、打磨、做扇面;每个人不需要会所有工序,只要专注完成自己的那一套工序,做到精益求精,做到自得其乐。
做扇骨/图by倪世金
磨扇骨/图by倪世金
做扇面/图by倪世金
穿扇面/图by倪世金
图by倪世金
经过手工一步步打磨制作出来的金陵折扇扇骨光滑,色泽亮丽,“白如玉光如镜”。为了保证做工上的精细,12个老师傅一天只做10把扇子。因此您可以预见,折扇价格也不会低到哪去,最便宜的一把成品扇也要100元,再往上,几千上万的都有。一把普通的湘妃竹扇,价位都在1万元以上。买不起的小游看看就好……
图by倪世金
时至今天,没有人会担心炎炎夏日无处纳凉,平常也鲜少有人在折扇上题字作画;然而,当有一日,偶然看到一把折扇时,拿起来轻轻摇一摇,你也许会想起折扇里的许多故事来,也许会记得曾有人告诉你,在南京的一处小楼里,时间仿佛停住,有十来个老师傅,做着一把把“洁白如玉光如镜”的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