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40年·见证】从沧海到桑田

2018年12月12日 16:31:3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从贫弱到富强,从灰暗到明亮,每一幅奇迹重生的画面,我们都收入眼底,一眼望穿流年。有打破禁锢的释放,有改变世界的主张,每一个闪耀时代的瞬间,我们全写入历史,刹那化为永恒。江苏新闻广播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独家策划《见证》。我来过,我看过,我记录过,我是记者。 


  苦楝白色的果子在风中沉甸甸地晃着,几声鹤鸣盘旋在红色的盐蒿上空,这里是号称“东方湿地之都”的盐城。目前,这里有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盐城滩涂的发展,经历过由自然到开发,再到保护的转变。作为江苏新闻广播盐城记者站站长,同时也作为一个老盐城人,沈春良见证了那些人和那些故事。他带记者找到了当年滩涂开发办事处的主任,今年已经77岁的王家璧老人。老人介绍道,滩涂土质黏重,挑土建坝全靠人力。围垦以后,盐碱地无法利用,还需要引进淡水改良土壤。到了发展创汇农业的阶段,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到了80年代以后,就大面积地养殖对虾,养殖鳗鱼,最初是引进对虾苗,后来射阳有个技术干部他攻关,自己培育对虾,培育成功。”

  但时间一长,问题暴露出来。新的生态系统还未稳定,旧的生态系统就被破坏,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大为减少。人工养殖的海带、对虾等也因为海水富营养化而连年减产。将环境保护提上日程,是大势所趋,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了方向,沈站长跟我说了两个时间点上的故事。

  1996年,省里面提出就是要开发‘海上苏东’;到了2007年,当年的4月份,省委省政府在盐城召开全省滩涂开发工作会议。这个会议重点提出就是说,对滩涂要实现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这个跟前面海上苏东开发相比有了很重大的变化。”

  保护区的发展日新月盛,还引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各种努力彰显出人们保护自然的决心,也演绎出更多的温情。采访中,盐城市珍禽自然保护区负责人、盐城市人大副主任邹毅实为记者讲述了“为鸟让道”的故事。“风电企业引用国外最先进的雷达监控技术,这样鸟飞回来的时候,我们能预警,把风机停了让鸟走,为鸟让道。”

  现在,整个保护区做到了“无工业化”,缓冲区的生态修复工程也已经进行,预计在5年内退还85万湿地。 环境保护好了,滩涂的生态价值也凸显出来。 2017年,盐城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三二一的重大转变。对此,邹主任这样说道:

  “不是说把它开发了就是金山银山,是利用好它,保护好它,在保护当中利用好它,这是很大的金山银山。”

  四十年,建设者们见证了滩涂的发展,见证了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转变。滩涂见证了几代人的青春,见证了一以贯之的克难、发展、创新的精神。新的时代正在来临,滩涂发展前景可期,而属于新时期的见证,也正在继续。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记者/金晶、练微、沈春良 编辑/秦玉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