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专稿(小编/芦苇酱)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1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血腥屠城6周,30余万同胞惨遭杀害。这份伤痛永远刻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烙印在人类的历史里!
↑↑↑点击图片,回到1937年,救救孩子们,带着他们穿越时空,让他们免受战火与颠沛流离之苦
清晨7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举行了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以国之名,向30万遇难同胞致哀。
上午10点整,南京全城警报长鸣、行人驻足、车流静止,人们以默哀、献花等方式,悼念那些逝去的灵魂……
南京新街口,车流停止前行,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鸣笛致哀
南京正觉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南京市民向遇难同胞默哀致意,一位身着黄色制服的交警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南京北极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人们自发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敬献鲜花
在这个寰宇同殇,举世齐哀的时刻,世界各地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在以各种形式哀悼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逝去的生命:
日本多地举办悼念活动呼吁铭记历史
近日,日本有识之士在广岛、大阪、名古屋等多地举办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活动主办方邀请了国内史学专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家属现场揭露侵华日军残忍罪行,呼吁参加活动的民众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珍惜和平,远离战争恶魔,让中日两国世代保持友好关系。
2018年12月13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上方和平鸽飞过
美国华侨抗议《日本时报》用词更改
当地时间12月8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及珍珠港事件死难者公祭日悼念活动”在美国南加州蒙特利公园市政府广场“中美二战纪念碑”前举行。自2014年以来,每年当地都会举办悼念活动,目的就是让下一代不忘历史,延续中美之间的友谊,让两国人民联手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当地时间12月9日,美国旧金山湾区侨界举行一年一度“南京祭”,纪念在大屠杀中逝去的同胞,也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并且呼吁世人珍爱和平。活动上也发起签名抗议《日本时报》的用词更改,据悉该报将二战时“奴隶劳工”改称为“战时劳工”,将慰安妇改称为“战争时在妓院工作的妇女”。
加拿大建造海外首座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
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由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办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在加拿大烈治文山市的爱恩墓园揭幕。这座纪念碑由全加华人社团共同参与并筹集捐款24万余元,历时一年建造而成。
纪念碑以黑色大理石建造,坐西朝东,高3.72米、长9.2米、宽4.88米,形若展开的历史书卷,寓意“黑色沉重的历史”。纪念碑上记载着日军在南京的反人类暴行,镌刻着“铭记历史、祈愿和平”的碑文,圆柱形书卷碑体上方是三只展翅的和平鸽,表达了全世界人民期盼和平的心愿。
约翰·马吉之孙用跨越时空的影像展“对话”历史
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记录者约翰·马丁之孙克里斯·马吉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影像展览——《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在影像展中,展出了马吉祖孙二人在不同时间拍摄到的南京。
1937年,约翰·马吉在南京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而近几年,克里斯·马吉不断寻访在祖父影像中出现的人和地点,通过摄影机记录下了南京的变化。克里斯·马吉用这场特殊的影像展纪念那些在暴行中远行的人们。点击此处,查看更多相关消息》》》
25年,耄耋夫妻用两万张照片记录不能忘却的历史
12月7日,年过八旬的老夫妻刘健芝、祁恩芝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亲手拍摄的两万多张南京大屠杀相关主题的照片,并向大家讲述了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两位老人都是退伍军人,亲身经历过抗战岁月,怀揣着一份家国情怀,他们希望能用影像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记忆传承下去。1994年,他们开始拍摄有关南京大屠杀主题的照片并刊发在诸多中外报刊上。25年来,他们共计拍摄了1008张胶片底片、两万多张数码照片。
“哭墙”再延长,用铭记悼念遇难者
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1995年初刚设立时,刻有姓名3000个,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历年来,随着史料考证、研究不断深入,曾经多次增刻遇难者姓名。12月10日,新整理确认的26位遇难者姓名增刻完成,“哭墙”再度延长。
12月10日,新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佘文彬为遇难者名单墙的增刻名单揭幕
截至目前,墙上已刻有10664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纪念馆负责人表示由于遇难者姓名汇总来源很复杂,因此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姓名在做进一步的比对、查证,确认后都将一一增刻上墙。随着南京大屠杀研究调查的不断深入,“哭墙”仍将继续延伸。
家祭托哀思,幸存者及遇难者遗属举行祭奠仪式
12月3日、4日、9日、10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面,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他遇难者家属举行了家庭祭告活动。年近百岁的幸存者及其他遇难者家属在子女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了家祭现场,在家人的名单墙前驻足,祭奠遇难的家人。对于他们来说,南京大屠杀带走了他们的至亲,只有“哭墙”上名字,是唯一能祭奠和缅怀的载体。
舞剧《记忆深处》:用舞蹈祭奠遇难者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创排的舞剧《记忆深处》于12月8日至9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过程为线索,展现了南京大屠杀亲历者们的回忆。
舞剧编导佟睿睿表示《记忆深处》以舞蹈的形式,祭奠罹难于战火和屠杀的同胞,致敬那些曾经帮助过同胞的国际友人。
用漫画寄托哀思,致敬国际友人
2017年国家公祭日期间,有一幅“催泪漫画”曾在社交平台“刷屏”。在这幅漫画里,左侧小女孩来自1937年,她衣衫褴褛,与画面右侧来自2017年的小女孩隔着时空向往,彼此想要伸出手抓住对方。
这幅戳中无数人“泪点”的漫画由朱彦团队创作,而今年,朱彦团队又出了新作。12月13日上午9点,朱彦团队发布了公祭日新漫画,画面上一位带着红十字臂章的外国友人,在三把刺刀的威胁下,依然牢牢护住身边的小女孩。朱彦团队用漫画的形式寄托哀思,致敬在1937年给予中国人民帮助的外国友人。
光影秀、灯光祭,照亮南京夜空,向世界传递和平
12月7日晚,“携手并进·共创和平——2018中外音乐光影和平汇演”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巴西、阿塞拜疆、埃及、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16个国家的三百多名学生与中外艺术家在中华门城楼上携手共谱“和平乐章”。在音乐汇演期间,“和平之翼”幕光影展演同步开始,一大片威武的无人机编队在蓝色的荧光中缓缓升空,不断排列组合,交替呈现出“和平鸽”“南京”“紫金草”“和平”“橄榄枝”等立体图案。这场独特的中外音乐光影汇演照亮了南京,向世界传递了珍惜和平的美好心愿。
12月13日晚,夜幕降临,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新百南京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贸中心裙楼三栋大楼缓缓亮起灯光,形成灯光巨幕,在楼宇灯光的变换中,2018年国家公祭日“灯光祭”纪念仪式正式拉开“帷幕”。今年的灯光以“平”为主题,分“战争”与“和平”两个篇章。据灯光祭设计方介绍,这是第三次在人流密集的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以楼宇灯光的形式举办“灯光祭”纪念仪式,目的就是希望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参与到国家公祭日的纪念活动中来,让他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全家福纪念“重生”
经历过战争带来的灾难,才会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如今身处和平年代,儿孙满堂,安享晚年,他们用全家福纪念“重生”。
幸存者老人们如今都已年逾耄耋,作为81年前那场浩劫最有力的证人,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日渐“凋零”。今年,又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世,截止目前记录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但是,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不会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被忘却;81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也不会因为老人们的“远走”而泯灭,那些痛彻心扉的记忆,属于每位中国人,也属于全世界。吾辈唯有铭记历史,别让“真相”零落,方能告慰死者,永励后生!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荔枝网、华侨传媒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各家媒体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