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灌云,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灌河之北,云台之南,山海形胜之处正是灌云县。一曲以乡村旅游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田园牧歌正在这里奏响,“打造全国最美县,争创全省绿色发展的标兵、转型升级的样板、后发先至的典范”的愿景正在这里逐步成为现实。
2016年以来,灌云县奋力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基于对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底蕴和区位交通定位的深刻把握,将发展目光聚焦在亟待振兴的乡村上,围绕“一座佛、两棵树、三朵花、四季景”的总体布局,从零起步迅速打开了“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的乡村旅游新局面。
灌云县先后获得了“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中国十佳‘一带一路’旅游特色城市”等荣誉称号。“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灌云县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颇有可借鉴之处。
开发乡村旅游,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种发展路径的选择,既要靠“俯下身子”准确把握现实条件,更要靠“登高望远”更新转换发展理念。灌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选择正是如此。
灌云县地处苏北,直到“十二五”末,全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42个县(市)的排名均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富民强县、跨越崛起,是百万灌云人民翘首以盼的心愿。
2016年,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灌云,在新一届县委书记左军的带领下,下定决心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作出“终结化工大县,向旅游大县转型”的发展转向,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急掉船头非易事。每每谈及转向的最初动因,左军都会提到伊山镇川星村附近的6500亩梨园。“到了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非常震撼人心。”左军说,这种散布于乡野田间的美景,正是亟待开发的“宝藏”。
灌云县委、县政府马上付诸行动,近到江苏溧水、大丰考察,远赴浙江萧山、安吉学习,通过对比发现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相当明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构想浮出水面。
那么,灌云县优势何在?“十里青山半入城”,大伊山横亘在灌云县城北部,这里坐落着“亚洲第一锻铜坐佛”——伊山大佛,还有奇峰怪石、流泉飞瀑、远古岩画等,被誉为“东海胜境,淮北神山”。以此为起点向东,沿着连盐高铁、沈海高速、连淮扬镇高铁,纵向分布着伊芦山、伊甸园和潮河湾三大乡村旅游景区。
三大景区各具特色、相辅相成:伊芦山,冬有梅花秋有枫,两树相映情意浓;潮河湾,油菜莲藕向日葵,渔家花湾寻乡愁;伊甸园,坐着高铁看梨花,百花园中觅童话。错季花开,四季有景,“一座佛、两棵树、三朵花、四季景”的全域旅游格局呼之欲出。
青山绿水看不够,灌云更有美味以饱口福,有历史以作回味:作为烹饪鼻祖伊尹的归隐地,灌云集苏菜与鲁菜之精、兼淮海菜与徐海菜之长,形成了灌云豆丹、灌云芦蒿、王圩西瓜、伊荷浅水藕等一批知名美食和农产品品牌,好吃又好看;伊尹归隐故事、《西游记》《镜花缘》原型地传说以及耕海煮盐的淮盐文化等,又为美食美景增加了厚重的历史底色。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乡村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回归生活的机会,这正是其价值和生机所在。”灌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兆素认为,独特的景致、厚重的文化、丰盛的美食、便捷的交通以及浓浓的乡愁,集上述优势于一身的灌云,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一个“网红”级的乡村旅游景区。
全域规划重点开发,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并行
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迈进,是由量到质的跨越。要在短时间内将乡村旅游资源盘活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经济正处于后发赶超阶段的灌云县而言,无疑是一张极具难度的“考卷”。
为谋好篇、布好局,灌云县聘请国内著名设计单位,按照“全域旅游、全景建设”思路,对标国家4A级景区和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标准,通过上百次修改,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经过权衡,灌云县决定不搞“全面开花”“人为造景”,首批重点开发伊芦山、潮河湾和伊甸园3个景区。
蓝图既定,事在人为。灌云县由县委书记左军挂帅,成立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指挥部,将乡村旅游提升到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高度来抓,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试行)》,下定决心“一年破题、两年成形、三年出彩、五年成名”。
“领导小组顶层决策、指挥部有力协调、责任主体实施落实,确保了旅游发展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灌云县旅游局局长马兆同说。以培育旅游人才为例,2017年以来,全县就先后组织集体培训考察26次,培训人员511人次。
乡村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景区建设,涉及拆迁、土地流转、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大量工作。如何调动任务繁重的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
“抓工作作风固然重要,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则更为有效。”马兆同介绍,灌云县整合全县涉农项目资金,成立县级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截至2017年12月底,融资到位13.8亿元。值得称道的是,灌云创新性地以“可转债”的形式向3个景区涉及的伊山镇、杨集镇、同兴镇注资,景区收益归乡镇政府所有。
“晴天拼命干、小雨不停干、大雨想着干、夜晚挑灯干,一套程序走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套班子干到底。”杨集镇党委书记的几句话道出了各乡镇的工作状态——真正把发展旅游当作自家的事,甚至连春节都不休息,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各景区的试开园,创造出又好又快的“灌云速度”。
为提高景区市场化运营水平,各景区还分别成立经营公司,在全省范围公开选聘职业经理人,以“讲究低成本、拉长产业链”的专业视角进行开发,能栽“土花”不种“洋草”,多种“好看又好吃”的实用植物,能改造自然地貌的不新增用地,大大提高了景区集约开发水平。
“压力大,30多万元年薪不好拿!”伊芦山景区管理公司负责人坦承,今年景区活动一场接一场,已举行了梅花节、风筝节……而伊甸园景区、潮河湾景区也通过差异化创意策划,形成最适宜的盈利模式。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泛舟潮河湾,但见碧波如烟,紧邻景区的小刘圩庄青砖白墙的特色民居掩映其间,配以袅袅炊烟,就是一幅水墨山水国画。
“去年景区试营业后,我就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来作民宿,300元一天,4间客房的收入可比打工强太多了。”该村村民张叶菊告诉记者。
乡村旅游,农民是主角。灌云县非常重视引导农民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共享发展红利。围绕核心景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纷纷开始转变:有的变身股东,以果树和土地入股;有的变身职业农民,专门为景区配套培育花卉苗木;有的变身小老板,办民居民宿、农家乐创业增收。
而在核心景区之外的乡镇,全域旅游红利也开始显现:小伊乡浅水藕种植户孙建国在藕塘里搭栈桥、建船坞,接待游客赏花、采藕、钓龙虾;南岗乡葡萄种植户龚兴红推出采摘游后,近200亩葡萄轻松卖出……目前,全县乡村旅游带动就业人数近10万人,其中到景区参与务工、农家乐、采摘管理的农民近3万人。
景区的发展也为附近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动力,纷纷对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推进村庄改造。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川星村。这个曾经出了名的“脏乱差”村,过去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如今在政府支持下,全村420户人家的房屋按照白墙红瓦的风格统一改造,焕然一新。凭借紧邻伊甸园景区的6500亩梨园,川星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20个重要目的地。
将美丽乡村创建和特色小镇打造结合起来,灌云县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风民风,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伊甸园童话小镇、伊尹小镇、花溪小镇、衣趣小镇、空港小镇等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融合发展、产业升级,是灌云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更大成果。灌云五彩米、灌云小菜、镜花缘酒、双程酱油等产品品牌在各景区的展销厅被擦亮叫响,带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其中,小伊乡立足浅水藕产业,在发展荷花观赏的同时,积极引进浅水藕加工企业,生产藕粉、藕片、藕干、藕零食等产品,收益翻番。
目前,乡村旅游作为灌云县经济转型升级抓手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确证,收益呈现连年翻番的迅猛态势,已成为灌云最具魅力、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新增长点。在左军看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由点到面的带动,不只是农民收入的增加,还有村容村貌的改善、村风民风的提升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可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